一名記者採訪巧克力產業時,發現低價剝削勞工問題,因此成立專產巧克力的社會企業,15年後,它成為荷蘭知名食品與生活消費品巨擘最關注的競爭者。
去年首次為《今周刊》撰寫社會企業專欄時,人在巴黎。滿周年之際,輾轉來到荷蘭鹿特丹,帶領台灣的千禧世代走訪歐洲。這群年輕人跟著我,在歐洲零售市場探索具有環境與社會目的之產品,才察覺歐洲市場無所不在的永續消費。
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機場,已被一個剛崛起的巧克力品牌所攻占,最好的展售位置,就擺著整櫃「Tony的寂寞巧克力(Tony's Chocolonely)」。兩年前,我在荷蘭注意到它,兩年後,它成為社會企業典範,比公平貿易巧克力受到更大的關注,連荷蘭航空KLM的空中免稅購物也買得到。
二○○三年,荷蘭記者Teun van de Keuken用一年時間採訪巧克力產業,發現生產全球六○%可可的西非,奴隸童工竟然比比皆是,環境惡劣及低價剝削已成常態,甚至連公平貿易的可可在港口分裝時,也可能被混了 「血汗可可」。
看不下去的Teun,決心打造「零奴隸(100% slave-free)」可可供應鏈,直接和產地農夫談好契作價格,在港口設立專區,自己管控整個供應鏈。荷蘭文Teun就是英文的Tony,他就以「Tony的寂寞巧克力」做品牌銷售,象徵推動公平貿易的孤單之路。從○六年成立以來,業績穩定,一七年在荷蘭巧克力市占率達十六.七%,並銷往比利時、瑞典、美國等地,年營收約十六億元新台幣,較前一年成長五成三。
「Tony的寂寞巧克力」每年發布年度報告,具體說明其巧克力的環境與社會外部成本,並訂定明年要達成完全不造成任何環境與社會外部成本的目標,可望成為世界首例。
當我帶領千禧世代,親訪總部位在鹿特丹的世界食品與生活消費品巨擘時,其公共事務副總裁表示,他們不怕同業的競爭,卻對崛起中的社會企業非常關注,她舉的例子正是「Tony的寂寞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