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搖地動的寒冬中,一個近七級地震把幾幢大廈壓垮,數百人受傷和失去家園,失蹤和死亡的人數雖然沒有比之前的幾次大地震多,但仍是可貴的生命。搶救的工作在餘震不斷的情況下,奮勇進行,冀望能在黃金救援時間內,把握最後機會。
電視新聞報導是二十四小時接力式的現場直播,把救援工作的進度詳細報導,其中也穿插邀請地質地震專家學者,來對這次二月六號的地震和其後餘震做各種分析預測和防災的宣導。
地震似乎是一個最神秘不可測的自然現象,近年來人類才有足夠的科技來研究地球板塊移動的數據,相對應這顆存在那麼長久的地球而言,好像目前的知識和累積的數據,再再提醒人們,沒有什麼可靠有效的預警系統,可以讓老百姓安心睡覺。
每次一個大地震後,除了對地震有關的話題之外,首當其衝的就是老舊建築,偷工減料的大樓,地處斷層帶的居民房舍評估等,有一番激烈的討論。但是幾個星期後,許多現實因素的考慮、液化地區的公布、房屋檢測的費用,都會因爲當事人或是不動產所有人顧慮價格的影響,而不了了之。
得過且過的心態、行政法令的繁瑣、所有地震後的驚嚇而産生的膝蓋反應、勵精圖治的要來檢測房舍,整洽危樓的剛心勇氣,都隨著一小段時間,沒有地牛翻身,又都全部拋諸腦後,地震地質專家學者又都回到學校教書,一切歸於平靜,直到下一次地震,才又被邀請上電視。
救災防震的話題炒熱同時,另外一個焦點就是賑災捐款的揭露。在電視動態媒體報導救災的直播之際,一串串的跑馬燈顯示各種工商團體,慈善機構和個人,宣布為數不一、高達千萬的單筆賑災捐款,將人溺己溺的精神發揮到極致。
在大地震後,立即有反應,率先公開捐款的意願和數目。這種拋磚引玉的效果,帶動更多的響應,而且臺灣在救災和賑災的良善表現,應該是首屈一指的。
可是也有令人好奇的地方,這些第一時間宣布賑災捐款的訊息,究竟日後是用何種方式進行撥款?賑災款項如何到位?是一次性匯入一個賑災基金專戶,還是分梯次給付?
捐款人是否對賑災項目和受益人有其特殊的限制?是否可以對款項有特定的用途指示?
款項在未撥放之前,是由那個具有公信力的單位來保管?
重建工作的時間延續,期間的孳息是如何計算和運用?這些林林總總的細節,似乎在吸睛的快速跑馬燈運轉之下,也一併被忽略了。
黃金救援七十二小時尚未結束,就思考賑災捐款的細節,是有違常理。但是有鑑於之前幾次大地震的經驗,災民日後可以得到的幫助和倒塌房屋的重建工作,滯礙難行,造成延宕多年而沒有實質的進展,而對於當初承諾賑災捐款的運用管理和追蹤,也不是一般受災戶的拿手本事。
衷心期盼這次的救援行動可以再報生還奇蹟,希望地震防災的專家可以常態性在電視上受邀受訪,更希望賑災捐款的公益活動,可以透明理性的揭露,不要只是用跑馬燈的方式,而且最怕的是這個跑馬燈成為免費的黃金時段電視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