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力拚太陽能光電 五個要面對的問題

力拚太陽能光電  五個要面對的問題
總統蔡英文(中)上任後力拚再生能源,其中太陽能發電是主力。(圖片/取自蔡英文臉書)

2018-01-18 17:40

台灣綠能政策正式啟動後,從北到南,都可見到一張張太陽能板躺在土地上發電的景象,一場能源轉型革命正在進行中,但各式各樣的考驗卻也接踵而來。

太陽能發電在被蔡政府列入重點政策後,根據能源局統計,截至去年十一月底止,裝置容量已達一.四GW(十億瓦),但距離總統蔡英文所設定的二○二五年建置二○GW的目標,仍有一大段距離。各地方政府無不將綠能政策列入政績,卯足全力釋放土地資源,但因欠缺完整規畫,政策上路至今,也衍生不少後遺症,問題接二連三出現。

 

「各單位沒有人知道哪裡適合鋪設太陽能板,為了衝刺業績,到處盤點、釋放土地,一開始就未從國土計畫、環境評估等考量,導致現在種電進度種了一半,衍生不少問題。」一名在政府單位服務的能源專家這麼說。

 

不利耕作區與養殖區重疊 綠電與養殖漁業如何雙贏?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首先,農委會釋出可開發太陽能的土地為最大宗,一口氣盤點了嚴重地層下陷區、不利耕作區共二三八三公頃,其中雲林就占了一半以上、一四四○公頃,其次是屏東四九四公頃、台南二二六公頃。

 

 不利耕作區上一片荒煙蔓草,蓋太陽能板,聽起來再合理不過,卻也爆發爭議。

 

選區在雲林沿海一帶的國民黨立委張麗善就說,農委會所劃設的「不利耕作區」與漁業署輔導的「養殖漁業區」,在雲林總共重疊二一八公頃。她計算中央為規畫養殖漁業專區,自二○○八年起投入排水系統、道路等工程,足足超過二十億元,結果隨著綠電政策出爐,地主紛紛棄養殖漁業,改租給太陽能廠商種電。拚綠能與養殖漁業之間的均衡,顯然需要更多配套。

 

雲林沿海地帶主要養殖虱目魚、鰻魚、文蛤等,還曾是著名的「養鰻王國」,但隨著氣候變遷,養殖成本越來越高,不少人寧可改當「包租公」。一名雲林農民說,「現在農民老了,把地租給廠商種電,租金優渥又可不用務農,誰不要?」

 

張麗善估計,地主領休耕補助一年一公頃可領到九萬元,租給綠能公司的行情,一年一公頃可租至二十萬元,兩相比較之下,許多地主自然會選擇租給太陽能廠商。

 

 

台南市七股養殖漁業區就已傳出,擁有大筆養殖土地的地主與漁民解約,改租給綠電公司種電。

 

民進黨立委陳亭妃說,漁業署要求養殖漁業土地種電,仍然要維持六成生產。地主將土地租給綠能公司後,綠能公司掛保證,會將太陽能板下的土地再租給漁民養殖,不會造成大批漁民失業,她呼籲政府要在業者與漁民之間建立平台,才能創造綠電與養殖漁業雙贏。

 

農地法令一改再改 業者申請過關, 卻被撤案

 

種電誘因強大,農委會開放在農業用地上設置綠能設施後,因未詳細規定農地種電如何施作,出現光電板下養雞、種香菇、擺盆栽等「假農業、真種電」情事。

 

農委會去年六月補破網,修正《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在農地上種電,農民必須提出仍有經營農業事實才能施設,且太陽能遮蔽率只能四○%,讓農地能吸收足夠光線。

農委會緊急修改辦法補強,但法令一修再修,也造成業者損失慘重。

 

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祕書長姜暭先說,一開始政府把關不嚴,太陽能業者申請都過關,但被質疑破壞農地後,政府開始撤銷案件,目前有七十至八十案被政府撤銷,估計損失建置成本約十億元左右,業者叫苦連天。

 

不過,弔詭的是,姜暭先說,原本老農民因年邁不耕作,農地荒廢著也沒事,但子女把農地拿來種電後,反而一天到晚被政府查。

 

農地

▲點圖放大

 

太陽能業者白忙 申請「變更地目」一拖兩年

 

其實,太陽能業者爭食商機,也不如想像中順利。姜暭先說,有業者因為距離台電饋線很遠,必須自己蓋變電所,沒想到要蓋時,農委會說變電所屬於特別建築物,必須「變更地目」才能架設,投資迄今兩年,業者申請地目變更還沒通過。

 

再如,有一業者向農民租土地,事後發現土地上有農民的祖墳,農委會稱這塊違建土地,不得施作綠能設施,讓業者覺得荒謬至極。

 

埤塘、溼地種電怎麼管?農委會亡羊補牢

 

而地方政府為了配合政策拚綠電,卯足勁找地。譬如,桃園市、屏東縣積極推動光電綠能計畫,桃園市政府原先計畫在三○○口、占地一六五○公頃的埤塘推動綠電,屏東縣則有廠商看中新園鄉港西溼地。但因缺乏整體規畫,去年十二月爆發桃園埤塘池水被抽乾,再進行太陽光電立柱施工,嚴重傷害自然環境。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陳其澎表示,桃園埤塘是桃園獨特景觀,受內政部《溼地保育法》列管,文化部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候選地點,事先完全沒有徵詢各界意見,就貿然施作太陽能板,破壞埤塘景觀。

 

桃園市緊急將計畫喊卡,今年一月農委會發布了「農田水利會灌溉蓄水池設置太陽光電設施管理原則」,對埤塘太陽光電祭出六大原則,包括設施應選在非重要溼地上、容許面積不得超過滿水位的五○%、設施須採集中式排列、可快速拆除設計等。

 

桃園市經發局長朱松偉表示,目前桃園只核發九口埤塘可施作太陽能板,但一定要符合農委會管理原則,面積不得超過滿水位的五○%,而且一定要採「浮力型」太陽能板,不得用打樁的方式。

 

大規模種電沒環評 詹順貴:應效法日本作法

 

農委會一口氣釋出上千公頃土地,開放設置太陽能板,地方政府也規畫在埤塘上發展太陽能,這些計畫的執行效率如何兼顧環境影響評估,也仍待討論。

 

一名能源專家指出,「大規模的太陽能開發,若有環評程序是好的,但現在都要求簡化程序,如果小規模太陽能發電也要環評的話,恐怕曠日費時。」

 

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主張「政策環評」,新版《環評法》將納入政策環評概念,強化主管機關責任。例如,經濟部能源局一開始推動太陽能光電政策,就必須要有環境意識,把環境因素考量在政策內,訂定一個基本框架,才能在推行時,化解各種阻力。

 

詹順貴說,例如日本針對每個生態環境,訂定不同太陽能板遮蔽率,大約在二五%至四○%之間,越是敏感區域遮蔽率就必須越低,另外施工計畫也必須統一要求,在埤塘、水池上就必須採漂浮式太陽能板,不得用立柱式,「一開始制定清楚,才能兼顧保護環境與能源開發。」

 

一樣是發展太陽能光電,在台灣加速啟動後衍生亂象,但在日本,卻掀起「農電共生」風潮,原因在於,日本為了確保優良農地仍然為農用,將農地發電分成農地完全轉用於太陽能的「轉用型」,與農電共存的「營農型」,並立法規範太陽能板的遮光率為三○%,確保不會影響農作物生長,而且日本政府三年審查一次,農作物收穫量沒有減少,才能申請繼續發電。

 

然而,台灣卻因欠缺完整規畫,導致不少卡關。當發展再生能源已經是台灣不可回頭之路,如何永續經營,引入國土計畫、環境評估等配套措施,不因種種挫折半途而廢,才能讓綠能長長久久,更是能源轉型的路上,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延伸閱讀
聯發科、敦泰合作夥伴 陸手機商金立董事長劉立榮股權遭凍結
聯發科、敦泰合作夥伴 陸手機商金立董事長劉立榮股權遭凍結

2018-01-17

林全:嚴守政商分際 以東洋特色拚國際能見度
林全:嚴守政商分際 以東洋特色拚國際能見度

2018-01-16

柯文哲批棄職潛逃 簡余晏回應了
柯文哲批棄職潛逃 簡余晏回應了

2018-01-16

真的就是她!正妹發言人陳思宇接觀傳局長
真的就是她!正妹發言人陳思宇接觀傳局長

2018-01-16

從院長變董座 林全薪水翻倍
從院長變董座 林全薪水翻倍

2018-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