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製造工藝的「頂真」精神,其實與機械製造工藝完全相同。
台灣若能更重視技職教育,提升匠師社會經濟地位,高值製造將是台灣產業可行之道。
創價之路,並不是非走品牌不可,也可以走高附加價值的製造之路。或是手作製造工藝(像鼎泰豐小籠包),或是機械製造工藝(如台積電),高值製造更可以是台灣產業可行之道。但前提是,應更重視技職教育,提升匠師社會經濟地位。
手作製造工藝與機械製造工藝檔次似乎有異,然而其「頂真」、「照起工」精神其實完全相同。當年,英國公視BBC委託台灣漢生團隊製作美濃油紙傘專題,就曾吸引一位台灣IBM的外籍工程師上門,要拜美濃油紙傘的師傅為師。因IBM最初是從打卡機等機器起家,特別注重手工藝,規定員工要在當地選定一項傳統工藝做研究,這個跨國跨界緣起,也因而成就了美濃的一次文化薪傳。
日前到慕尼黑BMW總部參訪純電動車旗艦i8(十四萬七五四○歐元),台灣要近兩倍售價,就是德國工匠打造的頂級高值製造工藝逸品。
朋友小丁旅德十餘年,有回周五下班,夥同台裔留德學聲樂女士參加朋友派對,主人在德國太空總署上班,與會者有作曲家、聲樂家、會計師、修畫師、律師、水電工、家庭主婦,每人攜帶一道料理。小丁的節目是金門高粱酒和炒豬耳朵,請學聲樂的朋友表演李白《將進酒》和威爾第《茶花女飲酒歌》。
小丁在派對中見到穿著最時尚者,竟是日前到她家修天花板漏水的水電師傅。她一時沒認出,因為水電師傅到她家時,穿著工作服、絕緣鞋、提工具箱,開著工程車。這位四十歲不到的師傅九點準時上工,中間休息十五分鐘,中午十二點準時下班。令小丁難忘的是,當晚派對結束,這位水電師傅是開著保時捷Porsche跑車離去。
德國人基礎教育十歲小四時就初步分流,十六歲中學十年級更依性向細緻分流。各種才性國民都可適性盡性發展,並獲得一定程度社會尊重與社會經濟地位。最近港、星、滬、台各自對當地近千位華人青年作網路調查,有六六.三%台青認為未來十年可能遭遇「學校所學不足以應付工作所需」問題。這比率是四地之冠,問題可說很嚴重。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