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過程,計畫經濟似乎最有效率,但過度極權,人民又害怕「利維坦」這隻巨獸,然而跟政府要回權力、「巴別塔」倒塌之後,又沒辦法凝聚共識,不斷地爭吵內耗。
某天早上,在北市府產發局參與金融科技與區塊鏈的政策討論。產發局是我所參與過少數能具體執行計畫的單位,但遇到新興領域,尤其是數位經濟,由於應用領域太廣,光是要確認監管單位都不容易。
當天中午與台灣網路暨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協會(TiEA)會員聚餐,有一半的時間在討論新南向政策究竟由哪個部會負責?業者該找哪個單位諮詢輔導?直到餐會結束,仍然討論不出個答案。
下午參加經濟論壇,與中研院士交流了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發展,聊到台灣雖有許多數據,但無法跨部會連結,雖然號稱開放資料,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數位化,更別提去個資化的應用需求。我問道:這總有個單位可以溝通吧?我得到一個苦笑作為回應。是個無解的問題。
經過一整天奔波,我突然想到了「巴別塔」的故事,雖然原始寓意指的是由於語言不通導致溝通不良而分化,但用在跨部會或跨產業領域的溝通,似乎也有類似的意味。
由巴別塔,又聯想到了同一出處的另一個神話故事。在古典政治經濟學中,「利維坦」被比喻為中央集權的民族國家制度,人民放棄較小的權利,接受領導者的安排,以便確保最重要的權利不受侵犯。換句話說,若用最極端的方式來看,這就是計畫經濟的原型。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而言,計畫經濟似乎是最有效率的方式,但當權力過度集中,利維坦成為真正的巨獸之後,人民開始害怕,所以會跟政府把權力逐漸要回來,但巴別塔倒塌之後,又沒辦法凝聚共識,不斷地爭吵內耗。
數位經濟產業似乎帶來了些變化,所有的科技趨勢都朝去中心化發展,於是「沒有人」成了數位革命的首謀,「沒有人」應該要負責,所以沒有人會負責。
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我曾詢問過一位知名經濟學者,若數位貨幣(cryptocurrency)朝向法定貨幣(fiat money)的方向發展,那是否應該受到金管會監管?但若是接受了中央監管,又與數位貨幣本身去中心化的技術特性矛盾,不是反而限制了未來的發展性?我又得到了一個苦笑:這是個悖論(paradox),沒有正確答案。
(本專欄由詹益鑑、鄭博仁、客座作家群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