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年輕人,在還搞不懂「為何而戰」時,就上了戰場;接著,還沒真的搞懂「戰爭」的真相時,又被當成了英雄來迎接;然後,他們將在宛如另一個戰場的超級盃競賽中,體驗另一場生命的震撼教育;最後,才發現,回到生活,人生才是真正無法逃離的戰場,而且何時開始上場?何時開始拚殺的?何時會結束?可能都更難理解…….
比利,一個來自德州鄉下的年輕人,過著美國中西部年輕人該有的屁孩生活。
一次意外,他的姊姊凱瑟琳出了場嚴重的車禍,容顏幾乎全毀,需要無數次的重建手術,才能擺脫「科學怪人」的宿命。而姊姊當時的男友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意外,竟是在醫院當場提出分手!
面對這樣的男人,暴怒的比利失控地暴打這個孬種,還鬧上了警局,原本比利該去坐牢的,最後卻以自願從軍,來換得了抹去這個人生污點的機會,於是一個艨艟的青年,就這樣上了戰場,去到陌生的伊拉克,開始了從未想過得「愛國人生」。
比利隸屬於B班,多是跟他一樣年輕、衝動,男性賀爾蒙分泌過盛的年輕人,他們的長官外號「蘑菇」,是個很愛引經據典,告訴他們生活與生命哲學的人,甚至曾告訴過比利關於印度教古老信仰的神祇「黑天」的故事(註一)。
這天,是B班第一次的實戰經驗,他們要將以往軍校所教導的一切全部用上,與其說是為了殲敵,不如說是為了存活下去……但實戰的震撼遠遠超過這班年輕人的想像,光是一個砲聲產生的耳鳴與震盪,就已經幾乎讓他們陷入半聾的狀態,甚至連路都走不穩了,更別說當「槍林彈雨」擺脫文字狀態,變成實際的生命情景時的驚悚與衝擊。因作戰經驗不足,原該跟著蘑菇一起衝鋒陷陣的比利,卻被一陣槍砲給嚇阻住了,導致蘑菇隻身陷入險境,眼看敵人驅前要殺死受傷倒地的蘑菇,比利的腎上腺素分泌,不顧一切地衝了過去,要拯救蘑菇,並且徒手跟敵軍搏鬥起來……比利英勇救護的行為,正好被電視台的記者拍到,於是,新聞傳回美國,比利莫名其妙成為了一個19歲的戰爭英雄。
為了表揚比利的事蹟,於是整個B班被放了榮譽假,特准在感恩節的期間回到美國,除了接受最高統帥的表揚,甚至被邀請至德州的超級盃公開賽去做特別嘉賓,還被通知要跟當時的一線女團「真命天女」同台表演!在這個狂歡的「瘋狂旅程」―― 喝不完的酒,無數的鎂光燈、掌聲,以及投懷送抱的美女等等,B班士兵,竟有點適應不良,發現人生的戰場竟然比伊拉克的血腥戰場還要殘酷跟無解呀……
於是一群年輕人,在還搞不懂「為何而戰」時,就上了戰場;接著,還沒真的搞懂「戰爭」的真相時,又被當成了英雄來迎接;然後,他們將在宛如另一個戰場的超級盃競賽中,體驗另一場生命的震撼教育;最後,才發現,回到生活,人生才是真正無法逃離的戰場,而且何時開始上場?何時開始拚殺的?何時會結束?可能都更難理解…….
這是台灣國寶李安導演的新片,改編自班・方登的小說「半場無戰事」(意思是,比利他們受邀去參與的超級盃中場表演節目,這時是處於「休賽」的無戰事狀態),小說當年獲獎無數,並被選為當年的十佳作品。
當然,因為是李安導演的新片,又是影史上第一個採用目前最新的技術,與最高的規格拍攝的電影 ―― 120幀,4K影像,號稱「未來3D」
(傳統電影是以一秒24幀的方式播放的,其實是與我們現實生活的速度不同的,只是我們已經被教育習慣了這就是「電影的速度」,所以很習慣了。而120幀的特色,就是更接近真實生活的律動感)。所以自然引起廣泛的注目,尤其李安的上一部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3D技術讓人嘖嘖稱奇,宛如一場視覺饗宴,所以這次的「未來3D」自然更引人矚目。下面將分兩部份來談這部電影,第一部份是從技術方面來分享「未來3D」的觀影體驗;第二部份則是就影片文本來進行討論。
為了「朝聖」,自然要花最高的票價800元(部份信用卡有折扣)去看所謂的「未來3D版」,即使我一直覺得只是一個噱頭,但還是去看了,而且,去看之前,已經聽到身邊許多影評人朋友都對「未來3D」版給予了「普通」的評價。所以,我幾乎是沒抱什麼「期待」(「觀影期待」一直是很重要的心理)去看的。
看完後的感覺,真的就如大多數朋友說的:所謂的「未來3D」,好像真的沒必要…….畢竟我花了這麼多錢,幾乎可以看兩場電影再加上難吃的爆米花跟一杯垃圾飲料,但是我卻只看了一部電影,還是我極其討厭的戰爭片類型,然後,還沒看到女偶像碧昂絲(片中是由專業模仿藝人扮演),所以套句現在用語,這個觀影體驗CP值超低的,所以如果有朋友問,我會建議直接去看一般3D版就可以了。
李安當初選用這種特殊規格 ―― 此項技術已經是這次導演手法的核心了,就是要把觀眾身歷其境地拉到比利的「視界」,感同身受他感受的所有一切震撼教育 ―― 不論是戰場上的槍砲風暴,或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內心過程。所以,李安預期的是,如此逼真的影像技術,會給我們這些從未上過戰場,永遠只隔著電視新聞或電影銀幕「觀賞」戰事的觀者們一次「視覺衝擊」。
壞就壞在,立意很好,這個構思也很突出,可是成品卻沒有李安追求的效果(我還是坐在第四排的位子,應該夠貼近林恩先生了)。我想,其一,可能媒體的大肆報導,多少有誇大「未來3D」的效果;其二,我是一個43歲,「影像壽命」也近乎40年的觀眾,其實「觀影的距離美感」 ―― 就是我跟屏幕,以及屏幕的角色的互動,已經養成了一種自然而然的審美距離,即使我知道那是「戲」,但也已經無損我內在的情感連結與投入了,這便是重點!李安試圖要顛覆的是每個人以往的「觀影體驗」,可是卻無法達到這個效果(意即,即使只用傳統電影的拍攝方法,觀眾的想像已經足以彌補那些影像不足的留白處了);其三,這是一個影像技術不斷飛越的時代,如果已經體驗過「VR」的觀眾,當你看到大鯊魚向你游來,而不由自主地低身迴避的體驗,大概也很難為所謂的「未來3D」影像所震懾了;最後一點,李安太過儒家的含蓄與內斂了,讓這種影像技術原來可以有更多的視覺奇觀都被「抹去」了。
比如影片中,在球場上,球突然飛向鏡頭的一瞬,我真的下意識地躲了一下,但李安完全沒有在追求這種視覺效果,試圖更「走心」。而實際情況是,這部片的主要場景:一是伊拉克戰場,一是超級盃球場,本身都不是視覺上好看的主場景,所以越真實的影像效果,看到的只是越普通的背景,這也大大削弱了這種技術的震撼感(想想,如果是像「臥虎藏龍」那樣的竹海觀賞這種技術,那才是另一種視覺饗宴)。
綜合以上幾點,我個人認為,這次的「未來3D」真的挺普通的,但如果是「阿凡達2」之類的採用這種技術,我就絕對再去捧場。
我個人覺得是影片文本與技術的內在融合出了問題,構想很好,但成品卻無法契及這樣的高度。第二部份,來談文本:當然,這是一個反戰的電影,李安這次甚至用了較多的意識流(比如記者會時,比利想像同袍們的真實回答的黑白影像段落)手法,一樣是為了呼應前述的「導演手法 ―― 追求亟逼真的影像技術」,試圖讓觀眾除了視覺上體驗比利的生命震撼,內心也更貼近比利。然後,所有反戰的電影都會談到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我有印象以來,從「越戰獵鹿人」開始,這幾乎成為所有反戰電影的必備內文),李安一樣中規中矩地呈現了。只能說,身為一個大導演,李安的企圖很明顯,也交出了水準之上的「導演技法」與有誠意的成品,只是結果端視觀眾買不買單而已,我自己個人是不怎麼買單的就是了(我是個李安迷喔)。
最後,在整理本文時,突然想到以前國文課或歷史課的老師一直強調中國古代的戰爭一定要「師出有名」,多少也呼應的論語的「必也正名乎 ―― 名不正,言不順」,所謂戰爭之「正名」,翻譯成白話文就是「為何而戰?」。電影中的伊拉克戰爭是美國近代最被廣為檢討的戰役,原因就是「出師的名不正、言不順」,一開始說是因為伊拉克有毀滅性核武,後來發覺根本沒有呀,然後大家就開始說是為了美國的石油利益或小布希為了財政赤字(美國向來靠戰爭大賺戰爭財)以及凝聚國內低迷的分裂情緒、以及自己的危急選情等等私利因素,而發動的戰爭……
無論何者,就是「師出無名」,搞不懂「為何而戰?」―― 就像,比利會去當兵,並非從小自願要成為軍人,而是一次意外,導致要去彌補自己犯下的錯,所以,對比利來說,當兵,只是從人生戰場逃避到戰爭戰場的行為,而比利自始至終都沒搞懂自己「為何而戰?」(真的是愛國嘛?還是更崇高的人類正義?)以及人生戰場上的「為何而戰?」(我是誰?我在這裡幹嘛?我的人生是為了什麼存在?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這是真實的戰場如是逼切,但軍人畢竟是「受訓要被馴化執行命令」的簡單族群,給他一個理由,他便能說服自己去衝鋒陷陣,去殺敵,去捐軀,反正打著「愛國主義」,一切就都「名正言順」了。但人生的戰場呢?不論我們承不承認,或用不用「戰場」來比喻人生,我們人生的「出師之名」呢?「為何而戰?」呢!這不只是下戰場的軍人更迫切要究亟的答案,更是我們這些從一出生就被迫站上人生戰場的人類更需要探底的答案呀!―― 人生真的有中場休息,半場無戰事的時刻嘛?
註一:我記得觀影時,蘑菇對比利講的印度神祇是「黑天」(音譯是「奎師那」),但影片結尾,電影中出現的蘑菇隨身攜帶的神像卻是象神(也有人稱為「象頭神」,其音譯是「葛內舍」,是印度教的智慧之神),這不知是美術組的錯誤?(因為搞錯他者信仰中的神祇是很失禮的行為!)還是我錯漏了什麼細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