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相比,台灣的票房統計系統卻仍停留在電影工作者口中的「侏羅紀時代」。
「最近哪一部電影最賣座?」在中國,想回答這個問題,你只要打開一款當地號稱即時更新的電影票房App,就可看見線上最新的即時票房排行;包括每間戲院、每場電影放映的平均人次、上座率、平均票價,甚至還秀出資訊圖表告訴你,哪一部電影排上院線的場次最多。
相較之下,台灣的票房統計系統卻仍停留在電影工作者口中的「侏羅紀時代」。
難以想像的是,當國內各領域開始暢談大數據(Big Data),台灣電影票房統計系統並沒有跟著升級;文化部目前要求戲院業者必須在每天中午12點前提供前一天的票房數據,但這套由民間開發的系統,多數功能卻沿用14年前的版本,至今仍無法電腦連線。計票系統的三大「不可思議」,已讓國內電影票房的真實性大打折扣。
不可思議一:計票系統全靠人工key in!
「這套系統連基本的電腦連線功能都沒有!」當年參與系統開發的資深電影工作者阿洋(化名)接受《上報》專訪時指出,目前影迷、觀眾看到的電影票房數字,全都靠「人工」打字,再輸入系統或用Excel檔回傳;因缺乏精確、具公信力的統計,就連國內知名報紙每周例行公布的「周末全台票房排行榜」,也只能憑片商「自由心證」回報票房數據。
他表示,相較於國外早已透過電腦連線方式計票,這套簡易的系統上線至今已14年,雖略有修改並增加了幾個統計的分類欄目,但數據仍靠人工輸入,「實在不可思議」!…….(閱讀全文 ,請詳見8/22《上報》)
照片:電影院主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