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啟動五大創新產業、非核不缺電 經濟部長有解 李世光:拚改革,沒有悲觀的權利

啟動五大創新產業、非核不缺電  經濟部長有解   李世光:拚改革,沒有悲觀的權利

郭淑媛

產業動態

攝影/吳東岳

1014期

2016-05-26 11:37

翻轉台灣經濟,是新政府的一大挑戰。新任經濟部長李世光一上任,就必須頂著頭盔往前衝。被視為經濟解方的五大創新產業要怎麼做,以及非核目標下如何確保不缺電,他怎麼說?

「大家沒有悲觀的權利!」五月十九日,正式上任經濟部長前一天,李世光在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接受《今周刊》專訪時,這句話不時掛在嘴上。

訪談中,李世光多次豪爽大笑,從如何提振低迷的經濟,到因應「二○二五年非核家園」時間表下,可能面臨的缺電危機,經濟部幕僚提供的厚厚一疊擬答稿,他看都沒看,自信地侃侃而談。

本身無黨籍的李世光為能源專家,原本是受邀到民進黨智庫分析政策技術,從演講到受邀參與討論,最後更被推上第一線,扛起重新點燃台灣經濟引信的重責大任。站在台大校園裡「圓滿同心」雕塑旁,他期許全民能同心協力,「這次如果沒成功,台灣經濟只會更糟。」他憂心忡忡地說,但也針對當前的經濟問題,提出了明確的方向與作法。以下為訪談重點:

 

談提振經濟  啟動內需比外銷更重要


《今周刊》(以下簡稱今):台灣出口已「連十五黑」,這是景氣?還是經濟結構問題?應該怎麼改善?

李世光(以下簡稱李):景氣和結構兩個問題都存在。全球經濟進入緊縮階段、中國大陸經濟呈L形結構,台灣輸出有四○%在中國與香港,其中ICT(資訊通訊產品)占四○%,非常集中,一旦全球緊縮,台灣當然會受衝擊。

這時候,內需的啟動比外銷更重要,但我們的內需部分,去年來自全球的投資只有四十一億美元,太低,差不多等於半個胡志明市(指外國投資額,FDI)。

開發內需,就要變革台灣的產業環境。我與金管會主委丁克華談到此事,他說(台灣人)去年儲蓄遠超過花費,實體經濟在萎縮,但包含外匯市場、證券、金融等非實體經濟,有太多錢沒地方投資,錢都投資到外面去,因此擴大內銷有機會,問題是怎麼讓這筆錢引進來,也引進國際投資。

政府能做的事,包括稅率調整、《公司法》修法,以及攸關高階國際人才導入、新移民、僑生等相關法規調整,才可以改變整個大環境。這些政策過去都提過,但未成功,為什麼?跨部會的協調不好,部會整合是政府可以做的。

今:經濟結構的調整方向是什麼?政府將如何加強?

李:大趨勢看,未來不會全部代工,在新經濟這一塊,很多少量多樣的製造模式會進來;幾年前看起來有點緣木求魚的產業,如無人車,現在變得很實際,工業四.○的趨勢也出現,看來是大浪潮到了。

在此結構下,製造相關的產業,必須有基礎面的變革,服務與製造的整合必須加入產業模型裡面,此時我們需要試煉場域,試煉場域出來,整條系統才會出現。


蔡英文總統五大產業創新基地想法,其實就是試煉場域,把製造業的力量集中,把服務業典範、服務模型與社會結合,它同時牽動智慧城市想法,加在一起後,一起往前走,有科技技術當背景,加上台灣有足夠財力去投資,當這件事完成,產業才有機會做典範轉移。

經濟部會引進外資、技術進來,因為有清楚的政策與試煉場域,才有辦法改變國外的投資,同時改變台灣產業的體質,每一環是扣在一起的。

今:五大創新產業有何方法落實?
 

  • 五大創新產業:蔡英文總統競選時提出「五大產業創新研發計畫」政策,包括綠能科技、亞洲矽谷、生技醫藥研發、智慧機械、國防航太,希望激發產業創新的能量,進而帶動產業全面轉型升級。


李:五大創新基地需要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產業、現地附近的研究法人與學校一起整合,同時還要經費支持。經濟部都有一定程度規畫,配合政務委員做部會之間的協調。

五大產業面臨不同的問題與推動結構,譬如,中部地區機械業聯盟與整合,當地產、官、學、研(研究)都在,台灣機械占全球第六、七位,新一代工業四.○需要把ICT與新的運用模式放進去,推動的時機點成熟,會不會成功,則要看大家的決心;一旦成功,會從台中輻射性地把技術擴散出去。

哪個地方先開始?國發會將進一步討論,這牽涉到經費投資及地方政府的決心。行政院已下令,國發會以後每周開一次會,之前是科長級,今後相關部會次長級要去,在現場要能下決定,政策在國發會通過後,進行政院會就要九○%確定。


談生技就業規模問題  長線培養高素質人力


今:不少人質疑,生技產業帶動的就業人口不多?

李:生技產業鏈中,以高素質人力結構為主,供應鏈人力也相當大,台灣要往上走的是高素質人力,我們沒那麼多人口,非得讓薪水結構變好,所以單位生產力必須變高。

我們常講「會不會產生大量工作」,其實有很大的迷思。生技業的研發不會一下子就有大的規模,但它需要工程師、通訊、認證、軟體測試,甚至養動物的人,每一環節的後續支持力量很大。最後它的失敗率可能大、可能小,風險頗高,但不能三十年後大家吃牛排,現在全都餓肚子吃草皮,要慢慢越吃越好,至少從雞排開始。

生技產業需要國際合作,是好的標的物,看這件事並不是著眼於它好像是負的EPS(每股盈餘),這與電子業是不同的產業模式,台灣不能永遠靠單一支柱讓產業往前走。

今:現有規畫中,綠能產業如何發展起來?

李:全球推太陽光電,可分為地面電廠以及利用房子屋頂的電廠。屋頂電廠成本較高,全球做了幾十年下來,純利率是負六%,主因是使用者經驗不足,廠商是賠錢的。地面電廠需要大量土地面積,毛利率四○%左右,經過二十年全球營運經驗所得,可有一○%至一五%純利率。

所以第一步要從地面電廠走,而最大問題則是土地。目前看來,最有機會的是高鐵、高速公路旁的國有地,這上面約有三百多位地主。此外,農委會有廢棄農地,農地可用空間約上萬公頃,將有「一小時發電三三○萬度」的潛在容量(編按:相當於一萬一千三百個家庭一個月用電量)。

但這牽涉到農地釋放,農委會曹啟鴻主委思考的是把太陽能板提高,或做成透明,讓農地還可以用;農委會、經濟部、環保署必須合作往前走。

這是百億元以上的投資,電廠會有極為固定的回收,最好投資者是退休基金、人壽保險。台灣有錢、有技術,目前缺的是試煉場域,試煉場域一旦出現,整個供應鏈就活過來了。這項政策勢在必行,它符合綠能政策,也符合我們必須創造內需與就業,過去沒做好是因為部會之間卡住。

 

太陽能地面電廠純利率高,也能創造內需與就業機會,是蔡英文總統綠能政策的重要一環。(圖/UDN.COM)


談缺電危機  穩健非核先拚節電技術


今:企業界憂慮「非核家園」後會不會缺電,新政府有決心推《電業法》大幅修法?

李:修訂《電業法》,新政府已排入時程。全世界電業法最先進結構分三段,生產、輸配與銷售,但台灣幾十年來因為(電力事業)國有化、又必須維持不斷電的思路下,現在要拆成三段或兩段,只要一個不小心,推動就有困境,所以一定會一步一步往前走。

政策清楚很重要,過去這些年,核能一下說要、一下說不要,才是最糟的,政策改變會讓所有分析計算毀於一旦,無法做規畫,也無法執行。

現在很清楚,二○二五年要非核家園,核電廠逐步停役,所有相對措施都必須跟上,內閣的時間壓力非常大。

確定穩健非核,整體能源需求線就非常清楚,現在規畫是在「節電」這一塊。能源模型最大的Driver(驅動者)是GDP(國內生產毛額),GDP要維持成長,能源需求一定會上升,必須把節能技術大量放進去,全世界國家花三分之一力量在做節能,台灣也須如此,利用節能讓電力成長率壓到一%。現在面臨的困境是核廢料,這已同時在處理。

除了節能與發展綠能,還要讓火力發電機組效率提高,目前台灣火力發電廠效率約三○%,日本則有四二%,如果把火力發電機組提升到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超超臨界機組」,效率大約有一○%以上的改進幅度;換言之,只要改進機組,整體效率提升,就增加三分之一的發電量。

目前一年二千億度發電量,超過五○%是火力發電,若增加三分之一,就是增加一六%發電量,剛好是核電廠的發電占比。

此外,水力發電現在只占發電量三%,但效率高達九○%至九七%,是最有效的大型儲電機制。抽蓄電廠應可做得更有效率,上次做明潭計畫是日治時代規畫,蔡總統若有八年任期也絕對無法完成,但一定要現在開始規畫。

蔡總統也告訴我,要開始研擬與分析,台灣需要這一塊。這些基礎建設也會產生內需,牽涉到上兆元經費,需要十年的投資。

 

談國營事業人事  不分藍綠不搞政治酬庸


今:對於國營事業高層人事的布局,主要的思考方向?

李:蔡總統早說清楚,用人不分藍綠。國營事業高層必須有足夠的決心與威望推動改革,適才適用是第一要務,重點是每一組織要往前走時,必須要做的改革與調整,包括法人,譬如工研院是龍頭,資策會必須更進一步合作,國營事業也需要改革。

我正在收名單,會做分析後再往上呈報,有的也會跟在地縣市首長談,內升、留用或外聘都有可能,沒有考慮更換比率要多高,縣市首長或林全院長都說不能泛政治化,所以沒有政治酬庸的考量。

今:對於智慧運輸產業如Uber(優步),要如何因應?

李:Uber產業在全球投資市場來看,的確是「獨角獸」,是很棒的產業,把分享經濟充分發揮,但它有新經濟與各國法規相衝突的問題,要在台灣登記,也要交稅。

目前我們的法規對新經濟沒有清楚規範,蔡總統要求明年三月要提出《公司法》修正草案,經濟部已在進行。

今:宣布出任部長以來心情如何?台灣的經濟部長……

李:很短命!(大笑)在內閣共識會議,林全院長說,任何共識最後都落實在經濟部上,我笑說:「你不覺得我現在心情很沉重嗎?」

我們的挑戰很多,但審慎樂觀,必須以全民共識為依據,不然推不動。我不懷疑文官體系能力,再加上國會支持,業界也期許現在是改革契機,能往前走的機會並不小。話說回來,我們也沒有悲觀的權利,這次如果沒成功,台灣經濟只會更糟。

李世光
出生:1959年
現職:經濟部長
經歷:工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長、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共同主持人兼執行長、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終身特聘教授
學歷:美國康乃爾大學應用力學博士

延伸閱讀

借鏡他國》工業讓利經濟改革有取有捨  日本以汽車利益掩護 攻擊型農業出口激增近七成
借鏡他國》工業讓利經濟改革有取有捨  日本以汽車利益掩護 攻擊型農業出口激增近七成

2021-10-06

工研院以科技守護台灣!董座李世光「對抗瘟疫的唯一方法就是正直」
工研院以科技守護台灣!董座李世光「對抗瘟疫的唯一方法就是正直」

2021-07-05

基本工資漲太快 中小企業追不上 文在寅經濟改革陷危機
基本工資漲太快 中小企業追不上 文在寅經濟改革陷危機

2018-11-13

經濟改革持續升級,印度股市多頭蓄勢待發
經濟改革持續升級,印度股市多頭蓄勢待發

2016-05-04

習李政權趨穩 經濟改革好戲登場
習李政權趨穩 經濟改革好戲登場

2013-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