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別當百姓 進化成公民吧

別當百姓 進化成公民吧

2015-12-24 17:24

公民與百姓之間最大的不同,在於權利及義務對等、權力與責任相符;總統大選將屆,如果台灣上下又出現要求低稅率、營造高福利的現象,個人與國家的命運會如何呢?

每次大選,都是對台灣人民的一次病理切片。每隔四年,將這切片拿到顯微鏡下,看看台灣社會的「公民細胞」比率有沒有增長,「百姓細胞」的比率有沒有降低。這兩種細胞在台灣體內的消長,就決定了台灣會不會好。


把國家當作一個有機體來看,「公民細胞」和「百姓細胞」的生存方式不一樣。前者是主動的,通過對母體貢獻能量換取自己的生活;後者則處於被動狀態,期待的是母體對它的養分輸送。


簡單說,公民是一種權利義務對等、權力和責任相符的角色;而百姓則是一種權利義務(權力責任)之間出現落差的角色。在古代,或在今日的極權國家中,做公民還是做百姓,不是自己所能決定的;但在自由的台灣,一個人選擇做公民還是做百姓,就不能賴給別人了。


台灣有許多權利與義務出現大落差的現象。例如,平均稅率一二%,卻期待福利比照平均稅率三五%至四五%的國家。再如,商人通過政商關係賺了大錢,實際稅率卻低於打工仔。甚至,在權力與責任上,受雇於政府公職者,利用政府內部消息「投資理財」,卻不用像上市公司內線交易一樣,受到法律制裁。


這些都不是公民現象,而是百姓現象。可以說吃垮台灣的,就是這些百姓現象。百姓細胞越多,台灣這個有機體就越加好不起來。一個稱得上是「公民社會」的國家,至少社會精英都應該已經是公民,也就是引領國家的那群人,應該是一群權利與義務對稱、權力與責任相符的人。如果社會精英都容許自己失衡,那麼如何期待平民成為公民,而不變成刁民?


每次選舉,都是一個絕佳的觀察點。如果選民多要權利而不要義務;候選人只企盼權力而不談責任,那麼就表示台灣還在「百姓意識」的霧霾中,而「公民意識」還在待產中。


選後一年,也是好的病理觀察期。如果還是總統有權無責;行政團隊「有責無權、打破要賠」;立委有自由投票的權力,而不必對「黨團密室協商」負責,那麼就可以斷定台灣還僅處在百姓政治的階段,距離公民政治還很遙遠,眺望民主還有一大段路。二○一六年的選舉,參選的年輕人很多,他們對權利義務、權力責任之間的對稱性拿捏,值得期待和觀察。


講到底,台灣還是由一千多萬具有投票權的成年人決定的,他們之中的公民比率有多大、百姓比率有多大,決定了自己以及國家的命運。若只懂權利及權力,而無感於義務及責任,那要賴誰呢?

延伸閱讀

「選擇戰爭或和平」的哲學解析
「選擇戰爭或和平」的哲學解析

2023-10-25

習近平、王滬寧  迫金馬獨立公投?
習近平、王滬寧 迫金馬獨立公投?

2023-09-27

秋江水寒鴨先知?
秋江水寒鴨先知?

2023-08-16

拒絕正視中國灰犀牛的華爾街
拒絕正視中國灰犀牛的華爾街

2023-07-19

戲言帶出的台、日、中三國糾葛
戲言帶出的台、日、中三國糾葛

2023-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