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在馬習會表現出志得意滿,但馬習會對台灣的國際地位、與對中國未來的發展,究竟投下正面或負面的變數?是否真的給下任總統帶來較好發揮的舞台?
問:如何評價馬習會表現?美中台三邊關係是否受影響?
答:首先,我不覺得這會影響美國與台灣的關係。談到美國對台軍售,過去中國總是會出聲反對,但台灣一直是美國強力的盟友,也是軍事安全上的夥伴,所以我覺得不會有太大影響。
就某些角度來看,中國想要透過這樣的公開場合確立一些基本原則,一旦確立了,就可沿用這個原則,也就是所謂的「一個中國」,這對習近平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收穫。
至於馬英九提出要撤飛彈,習近平回應說飛彈布局不是針對台灣,這是無意義的,背離一般台灣人感受。習近平沒有否認飛彈對著台灣,也沒說要撤走飛彈,實在無法說馬習會中達成任何具體政策上的成就。
當然,這場會議仍有其歷史意義,未來任何兩岸會談,將有一個新的起始點,也就是「一中架構」,將來台灣新任領導人必須承認這點;但這樣的起始點也伴隨著風險,因為這並不能完全反映台灣人民的心聲,馬英九卻已在公開場合如此宣示「一中」政策,馬習會上,習近平談論的是「中華民族」,馬英九也呼應「中華民族」。
如果「一中」成了兩岸交流的總則,我擔憂,是否會有可能框限住未來兩岸的貿易或任何其他形式的交流協定。
弄巧成拙的發言 九二共識變具體 反限縮兩岸談判
整體而言,我認為會談成果並沒有提供下任台灣領導人較好發揮的平台。馬英九一再強調「九二共識」,這對兩岸進展有任何幫助嗎?「九二共識」原留下很大模糊空間,卻在這次會談變得具體、權威性、全然不具模糊性的詮釋,對未來與中國談判的代表而言,是很大的限縮,看不出有何幫助。
很明顯地,從民調來看,台灣很少人支持統一,只有八%,多數人支持維持現狀,如果改變對維持現狀的說法,就要改變九二%人的想法,總統若持續說現狀是「一個中國」,而不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實際上就是改變了現狀,使中國占了便宜。
問:馬習會有何重大意義?
答:馬習會是兩岸領導人多年來的首次會面,時機、場所都很敏感。距離明年台灣大選沒幾個月,表面上,習近平去新加坡的理由不是因為馬習會,而是新加坡與中國建交滿二十五年。實際上,新加坡對待台灣媒體並不公平,包括台灣媒體延誤進場,以及雙方記者所站的位置(中方在前),展現出新加坡的差別待遇。
習近平強調兩邊都是中華民族,但是台灣族群眾多,有原住民、客家人、本省人、外省人,不一定都認為他們是中華民族;如同美國也有很多華裔、印度裔美國人等,我不習慣以種族來分彼此,重點是,他們都是美國人;所以當我聽到習近平說擁有同一血緣非常重要,對我來說則不具任何意義。
在英文原意中,「血緣」會使你對待家人比對朋友更親近,但根據歷史,總是不乏有人殺掉家人的例子,比對陌生人更狠。
馬英九在與習近平公開的會面,只講「九二共識」是「一個中國」原則,沒有提「各自表述」,僅在會後記者會提到。如果「九二共識」要代表什麼,對台灣來說,至少要有「各自表述」這部分。另外,馬英九不像過去七年,總是在很多公開場合,強調自由、民主、人權等議題,這次隻字未提。
馬英九可能覺得總統身分可以讓未來兩岸的對話更容易,但我想台灣不會有人期待往後見習近平用同樣模式、說同樣的內容,我不認為馬的發言代表大多數人的意見。大家都支持對話,但並非支持「一個中國」,而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發言、新聞稿不同 公開場合講什麼 雙方協調過
問:對於「一個中國」的立場,習近平是刻意促成的嗎?
答:雙方在公開場合的發言,其實都是協調過的。為何有此會面、想要促成什麼、避開什麼?通常在會前會有協議,雙方說好不用哪些詞彙,或是不說出不尊重中方領導人的字眼,如同過去美國派代表去中國談任何事情,也不會像在國內講的那麼清楚,用字會有保留空間。
馬英九在記者會的現場發言,和官方新聞稿不同,前者避開有關「九二共識」的敏感問題,以至於會後各家媒體報導中,部分認為馬英九有說「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某些媒體又說「沒有各表」;就我看來,當他不說「各自表述」時,更別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