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立委就是像你這樣,每天都在為地方打拚,真不簡單!」今年暑假,本刊資深記者鄭閔聲為了貼身觀察立委生活,跟著他們跑了幾天行程,在路途中,一位慈祥老婦人口中說出的這段話,令人印象深刻。
編輯團隊想了解立法院的議事效率,是因為許多我們長期關注的議題,包括年金改革、租稅正義、長期照護等重要法案,無論多麼急迫,最終還是得經過國會立法程序,而國會長期以來存在的各種亂象,早已令選民深惡痛絕。
這具台灣最重要的政策引擎,近幾年始終欲振乏力,例如為了討好選民,拚命加碼年金;攸關資本市場正常運作的證所稅,立院不但沒有盡到把關責任,造成重大傷害後,如今要修法廢除,也一拖再拖。
國會沒效率,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我們選出的立委,平時除了在立院上班,空閒時就是趕回選區服務;假日更得從清晨的公祭、中午的喜酒,一路跑到晚上的廟會。同事告訴我,其中一位立委,光是一個早上就有四場公祭要跑;另一位則是一個中午有十一攤喜宴要跑。
當立委每天想的都是紅白帖,你怎能期待他們有充足的心力監督政府、引導社會前進?尤有甚者,立委為了增加曝光率,常放著議事不管,上電視當名嘴,如此怎能期望有好的問政品質?
就如同那位老婦人所說的,「耕耘地方」竟然是許多人眼中「好立委」的唯一標準,難怪在意選票的立委們,一個個卯足勁來拚選區服務;而不少民眾迫切期盼的重大法案,不是遭到擱置,就是草草了事。被許多人視為萬惡淵藪的黨團協商,其實就是國會失能下的無奈妥協。
國會失能,立委們固然無法卸責,但包括我們在內的許多人,卻從未意識到,是手握選票的民眾,決定了立委的行為,立法院的無效率,其實來自選民的漠視與縱容。
即將到來的立委選舉,是一次可能改變的契機,全民可以重新省思:我們期待什麼樣的國會?而我們又可以做哪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