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擁抱正義,永不放棄

擁抱正義,永不放棄

借鏡人生

教育

2015-05-21 12:10

你不需要否認你享受了特權,因為你享受了接受教育的特權。
要思考的是,如何運用你享有的特權,為每一個人爭取人權。
特權給了我學會寫作的能力,那我就為這場奮鬥而寫;
特權讓我學會了演說,那我就為這場奮鬥而演說;
特權給了我想像的能力,那我就為這場奮鬥而想像。
—奧比.薩克思

如果說曼德拉是帶領南非走向民主社會的總指揮官,第一屆唐獎法治獎得主奧比.薩克思大法官,則可以說是奠定南非法治社會的首席工程師。

一九八八年,台灣剛解除戒嚴不久,蔣經國總統過世,台灣正邁向民主轉型的波濤洶湧中,而遠在南半球的南非也發生了劇烈的民主改革運動。

一九八八年四月七日,非洲莫三比克首都馬布多街上,忽然響起一陣駭人的聲響。從南非流亡到此的法學教授奧比.薩克思,被安裝在他車上的炸彈嚴重炸傷。薩克思被緊急送到醫院,醫生花了整整七個小時才救回他。醒過來的薩克思,摸著自己的身體:心跳還在、下半身還在、頭上、臉上有些傷口,但無大礙。然後他往手臂摸去......,右手臂不見了。除此之外,一切還好。薩克思感到一陣狂喜,「我活下來了!我只少了一隻手臂,我會撐過去的。只要我好起來,我的祖國就會好起來的。」

出生南非猶太裔家庭,薩克思原本可以在南非種族隔離政策下享受當白人的特權,但他選擇挺身而出,對抗種族隔離政策。身為一名律師,他大可以「依法行政」,維護現況,但他卻致力於對抗當時的法律,以建立真正的法治社會。

少了一隻手臂和一眼視力的薩克思,後來成為南非新憲法的主要起草者,與新成立的憲法法院大法官。他是推翻南非種族隔離政策,建立南非民主憲政的重要推手。薩克思的一生,就像是一部南非爭取自由民主、人權與法治的奮鬥史。

法律為誰存在?

十七歲的薩克思,還是個在開普敦大學念法律的學生。白天在學校裡,薩克思聆聽白人教授用優美的辭藻闡述法律、公平和正義的內涵。

然而到了晚上,當薩克思來到窮人的社區裡,看到的卻是一貧如洗的民眾,只能窩在自己搭起的一點可以遮風避雨的地方。這裡的人痛恨法律,因為法律是他們的敵人。依據當時南非種族隔離政策,法律規定白人擁有南非八○%以上的財產,法律把人民趕出他們的家園,只因為他們生錯膚色。法律保留了最好的學校、最漂亮的沙灘、最美的居住環境給白人專用,而這一切都是「根據法制」〈rule by law〉。

窮人看到的法律是警察、是法院、是監獄,是壓迫人民的不公不義體制一部分。「而我,正在學習法律,準備成為一名律師,」十七歲的薩克思,想起白天學校所教,與晚上親眼所看見的情景,陷入一種痛苦的精神分裂狀態。

十七歲的他,決定站出來對抗不公不義的法律。

薩克思從小生長在一個重視人權、公平及正義的家庭中。他的母親是著名的南非黑人人權領袖考塔尼〈Moses Kotane〉的打字員。他還記得小時候,考塔尼來家裡拜訪,母親總會叮嚀他和弟弟,趕快把家裡整理乾淨,因為摩思叔叔要來了。母親對考塔尼的尊重,讓薩克思從小自然而然學會尊重別人,不是因為膚色或背景,而是因為這個人的人品。

薩克思的父親是南非製衣工會的領袖,致力於為工人爭取更好的工作待遇與工作環境,父親從小就期望薩克思長大可以成為一名為自由奮戰的鬥士。薩克思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長大的,對他而言,對抗種族歧視、對抗社會的不公不義,完全不是問題,他唯一擔心的是:「我是不是有足夠的勇氣參與這場奮鬥?」

十七歲的奮鬥

從小,他就不斷思考,該如何面對自己享有白人特權的事實。最後,他想通了,「你不需要否認你享受了特權,因為你享受了接受教育的特權。要思考的是,如何運用你享有的特權,為每一個人爭取人權。特權給了我學會寫作的能力,那我就為這場奮鬥而寫;特權讓我學會了演說,那我就為這場奮鬥而演說;特權給了我想像的能力,那我就為這場奮鬥而想像。」

十七歲時,薩克思在大學裡遇到一群跟他父母有相同理念的年輕人,他覺得自己準備好了,要開始行動。

當時是一九五二年,對抗南非白人政權的非洲民族議會〈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ANC〉呼籲民眾起來反抗壓迫他們的法律。在那個時候,黑人要隨身攜帶通行證,不論白天或黑夜,不論在家或在街上,警察可以隨時要你拿出通行證。根據當時的法律,黑人不能坐在公車上寫著「白人專用」〈white only〉的座位上,黑人在宵禁之後不能逗留在街上。那時候就有黑人故意在宵禁之後走到街上,然後跟警察說:

「嘿,我們犯法了,把我們都抓去關吧!」

薩克思在開普敦的一次會議裡遇到一位因違抗種族隔離法律被逮捕的人,他跟坐在他身旁,也正準備要志願坐牢的黑人偷偷說:「我想要志願坐牢。」那人說:「你不行。」薩克思問:「為什麼不行?」那人回答:「因為你是白人。」薩克思又說:「可是我們是在對抗種族歧視!」那人回答:「這是黑人的奮鬥,要由黑人來領導!」薩克思又說:「但是我想要參與。」

最後,那位黑人終於答應幫助他。六個月之後,薩克思領導了四位年輕白人,坐在郵局的椅子上,這椅子上面寫著「有色人專用」〈nonewhite only〉。結果,如他所願,他第一次被逮捕,但當法官知道他只有十七歲後,很快地將他釋放。

當薩克思和夥伴被逮捕的時候,人們為他們唱歌。黑人社區的民眾非常熱情,他們很高興有白人願意加入。

以溫柔的復仇對抗

身為律師的薩克思持續在法庭裡為人權奮鬥,很快地就被南非政府列入黑名單,面臨了人生一連串的恐怖威脅與折磨。

一九六三年,薩克思被逮捕入獄。根據南非當時的《九十日法》〈90-Day Law〉,政府可以未經任何起訴、審判,就將人民單獨拘禁長達九十天。被捕的薩克思,被單獨關在小小的水泥方塊裡。他一下瞪著自己的腳趾頭,一下又瞪著牆壁,就這樣反反覆覆,忍受著被孤獨拘禁的折磨。有時候他會背誦全美各州州名,有時候他會唱歌,保持意志力,不讓孤獨摧毀自己的靈魂。

九十天總算過去了,他獲得釋放。他拿回了西裝、手錶,興高采烈地準備回去律師事務所上班。當他走出監獄來到街上,一名警員向他走來,先跟他握了握手,然後對他說:「你被逮捕了。」薩克思又被拘禁了七十八天。

兩年之後,南非政府又以對抗恐怖分子為由,再度拘禁薩克思,並且刑求逼供、剝奪睡眠。這一次他又被關了三個月。

當時已經完成博士論文的薩克思,為了不想再冒著被關的危險,薩克思請求政府讓他離開南非。南非政府同意了,但條件是他永遠不能再回來。有家歸不得的薩克思,從一九六六年開始流亡英格蘭。在英格蘭期間,他完成了〈The Jail Diary of Albie Sachs 〉〈奧比.薩克思的獄中日記〉、〈Justice in South Africa 〉〈司法在南非〉等重要著作。

一九七五年,非洲的莫三比克剛經歷一場革命,推翻葡萄牙政府的殖民統治。薩克思從英格蘭移居莫三比克,想要第一手觀察這個新興獨立的國家,如何進行種族融合與國家重建。他很快地學會葡萄牙語,並在莫三比克孟德蘭大學擔任法學教授。而就在莫三比克期間,薩克思遭遇了南非政府的汽車炸彈攻擊,讓他失去了一隻手臂和一隻眼睛。

當薩克思在醫院裡接受治療的時候,他收到一張紙條,上面寫著:

「奧比,我們會幫你報仇!」

「報仇?」薩克思心想:「難道你要斷了那人的手臂?弄瞎他的眼睛?你這樣做,難道是我們奮鬥的目的嗎?但是,如果我們能獲得自由,如果我們能爭取到民主、法治、公平正義,這就會是我『溫柔的復仇』〈soft vengeance〉。」

「溫柔的復仇」從此之後成為薩克思的生命主題。對他而言,或對所有為爭取人權、法治、民主、自由而奮鬥的人而言,真正的敵人不是某些群眾,也不是特定的人口,違背正義的體制才是他們真正的仇敵。

隨著南非民主運動的狂潮,國際上也開始施予南非政府壓力,南非種族隔離政策一步步走向窮途末路。而才從重傷中恢復的薩克思,在汽車炸彈攻擊後一年,就開始積極和國內外的南非民主運動人士,起草人權憲章與新憲法,為廢除種族隔離政制之後的南非,預做準備。

一九九○年,被拘禁了二十七年的南非民主運動領袖曼德拉終於被釋放,而薩克思也終於能夠回到他離開了二十四年的祖國。

南非,即將開始一頁新的歷史。

Albie Sachs 奧比.薩克思
唐獎第一屆法治獎得主


奧比.薩克思長期主張所有人的尊嚴皆應予以尊重,不同社群的能力與價值皆應予以肯定,充分體現法治的重要價值。特別是其一生致力為民主自由的南非帶來法治,無論作為政治運動工作者、律師、學者乃至於南非新憲法的起草者,在在都努力經由法治的實踐來癒合過去撕裂社會所帶來的創痛,以建立一個尊重多元、擁抱民主價值、社會正義與基本人權的社會。唐獎教育基金會因此決定將二○一四年唐獎法治獎頒授奧比.薩克思,以表彰他提升吾人對法治之理解,對普世人權及正義所作出卓越之貢獻。

〈本文選自全書 李幸臻 整理〉

作者:
許芳菊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曾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康健雜誌總編輯、康健叢書總編輯、親子天下總主筆,現為自由作家及譯者。

文章協力
何榮幸

天下雜誌總主筆,「獨立評論@天下」網站執行主編。台大社會系畢業,曾任台灣記協會長、中國時報副總編輯,曾獲多項新聞獎,著有《學運世代》、《媒體突圍》、《我的小革命》,執筆《彳亍躓頓七十年》(葉啟政自傳)等書,現任台大新聞所兼任實務教師。撰寫余英時人物特寫及訪談。

吳怡靜
天下雜誌特約資深撰述,協助翻譯、整理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及奧比‧薩克思演講。

書名:勇不放棄



出版:天下雜誌

目錄:
唐獎盛典

推薦序
勝過巨人臂膀的空袖 陳長文  
讓人類文明更上層樓 陳建仁  
唐獎悲天憫人的主張 曾志朗  
看見永續的力量 齊柏林  
世代合一的決心 劉安婷 

源起
開創新時代的價值與意義
—— 唐獎創辦源起  
為人類永續發展找解方
—— 唐獎的時代意義  
站在人民立場上做出貢獻
—— 唐獎的評選制度

第一屆得主的追尋

只要在同一個地球,就應該同享繁榮與安全
—— 永續發展獎得主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  
用你的特權,為每個人爭取人權
—— 法治獎得主奧比.薩克思  
活出知識分子的風骨
—— 漢學獎得主余英時  
永遠渴望第一個發現,第一個貢獻
—— 生技醫藥獎得主詹姆斯.艾利森 
將涓涓細開創成大江大海
—— 生技醫藥獎得主本庶佑 

難得的是,台中市的區域計畫雖不盡完美,但相較新北市,亮點更多;整個規劃案更示範了,從地方到中央、從公民團體到承辦顧問公司「四贏」的局面。

 

歷經多次修正的最終版本,台中市把擴大都市計畫面積從七四一六公頃下修至四○三公頃;新增產業區從十二處降到四處;農地維護總量四萬八千公頃,高於農委會建議台中市應保留面積;另「違章工廠清理計畫」,五年內輔導農地工廠遷入產業園區,原農地回復農用,不配合者拆除。

 

這個相對不過度開發、保留合理農地,甚至農地工廠的處理進程都有時間表的版本,令人一新耳目。雖然這套計畫是按舊法制定,不能直接套用,但到《國土計畫法》正式實施,還有四年時間,「做了區域計畫,會比較容易上手,例如已經先指認出產業用地。」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教授賴美蓉說。

 

其實台中市區域計畫初始版本,在通過台中市區域計畫委員會送交中央營建署審查時,曾引發地方公民團體的多次抗爭,最後能「漂亮收場」,關鍵在於內政部營建署的態度。

 

台中市區域計畫初始版在進入審查初期,被委員和公民團體批評數字是東拼西湊,政大地政系教授戴秀雄舉例,「臺中市府一開始希望台中東勢做農業轉型、需用相關土地,但是卻連目前的產量、產業、運輸規劃、是否需要倉儲都搞不清楚,遑論新的土地需求。」他表示: 「這反映出地方政府層級的公務人員,還沒準備好做抽象、大尺度的區域及計畫。」

 

「相較之下,內政部一開始就開放公民參與。」一六年,中科污染搜查線秘書長徐宛鈴注意到台中市政府要解編幾千公頃的農地,當地公民團體極力反對。她強調「農地已經很少了還要解編,違章工廠又到處都是,應要謹慎評估。」然而當時台中市府區委會已準備通過計畫、送入中央審查。

 

公民團體立刻把戰場移到中央,原以為雙方將有一番攻防,沒想到內政部從第一次審查就主動開門,讓公民團體從頭參加到尾,這種史無前例的開明作風,讓各方的溝通有良性的開始。

 

產業用地劃定 從七千多公頃降成四百多

 

「區域計畫本身相當龐雜,我們不排斥更多民眾參與,因為區域計畫本身,地方的意見是核心。」林秉勳說,台中最後能將產業用地的劃定,從七千多公頃降到四百多公頃,正是經過多方討論,才使政策擬定時,上位者和地方「兩條平行線」,能形成部分共識。

 

不僅如此,內政部也聽取公民團體意見,事前提供會議資料、事後將會議影像、文字紀錄公開上網,增加透明度。

 

「公民團體剛開始和市府還是有磨合期,後來大家共同把事情做完。」審查委員之一的賴美蓉教授描述,一開始公民團體罵聲不斷、會打斷委員的話,但是後來也開始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互相學習,他們過程中也改變,有些民團提出的意見也不錯,委員也會肯定。」

 

當公民團體發聲、審查委員用專業意見加持被聆聽與接受,就讓整個台中市區域計畫開始有轉變的契機。

 

「一開始根本不知道他(台中市)怎麼算出要幾千公頃的產業用地,要逐步講清楚到底在哪幾個地點,甚至是優先盤點沒有高度運用的產業用地,這就是改善最多的,前後期比較非常明顯。」戴秀雄也讚許承接台中區域計畫的龍邑工程顧問公司,「第一次接這種案子,他們願意聽、願意學,也變成潤滑劑,整合意見回頭和市府談。」

 

「每一次開會都修一個新版本啊!」龍邑工程顧問公司的都市計畫技師吳重漢談到,前前後後修了不下十個版本。他坦承一開始壓力很大,很多的規畫、土地需求預測,被審查委員打槍後,要去重做評估,除了和市府溝通,也主動在會議後和公民團體討論、釋疑,「光是未登記工廠的『特定區』字眼,在不同法源都有不同意思,我就和他們解釋,逐漸取得雙方信任。」吳重漢說。

 

開放人民參與 化解公民團體阻力

 

至於台中市政府的態度,在賴美蓉看來,也有轉變。一開始,台中市府會議紀錄不太回應公民團體意見,導致很多爭議無法釋疑,到了第五次會議,在召委要求下,市府花了一段時間去整理、回應意見,中間一度暫停了兩個多月才再開會,接下來就比較順利。

 

「第八次專案小組市政府提了『未登記工廠清理計畫』,非常不容易,很少聽到民團會讚許政府單位,這個計畫有詳細步驟,對於高污染、低污染等如何處理都寫出,不但委員眼睛一亮,民團也認可市政府。」賴美蓉說。

 

台中

▲點圖放大

 

台中市政府能積極回應,曾任營建署副署長的台中市政府秘書長黃景茂扮演關鍵角色。

 

過程中,他固定召集各局處開會、做決策,讓區域計畫法修得越來越好,「我們用比較務實的角度來做發展,銜接國土計畫時再做一些調整。」台中市都發局局長王俊傑說。

 

「台中,是大家推著他走。」戴秀雄觀察,地方城鄉發展局處人員,向來只熟悉都市計畫、沒有區域計畫或國土計畫的概念,這是必要的學習歷程。徐宛鈴強調,「未來我們會持續監督市府是否按著計劃做,例如違章工廠的拆除和搬遷期程」。

 

無論如何,由內政部、審查委員、台中市府和公民團體合力,共同寫下的正向案例,讓國土計畫往前邁進一步。「真的好好做,或許可以成為一個典範。」賴美蓉說。

 

「全國國土計畫」正式公告了,接下來的挑戰正要開始,面對龐雜的土地清查、使用規劃,台中市可以說是先邁出一步。

延伸閱讀
跟孩子一起翻越阿爾卑斯山
跟孩子一起翻越阿爾卑斯山

2015-01-24

來桃園地景藝術節 探索秘境之美
來桃園地景藝術節 探索秘境之美

2017-08-28

讓笑容洋溢在亞洲最美的友善城市 - 花蓮
讓笑容洋溢在亞洲最美的友善城市 - 花蓮

2017-08-30

阿爾卑斯山下的綠寶石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阿爾卑斯山下的綠寶石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2017-10-12

賞遊台北舊城魅力
賞遊台北舊城魅力

2017-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