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公司「臺灣吧」以動畫影片推廣台灣歷史,已經突破五百萬點閱率,成為新世代最夯的話題之一。除了敏感的歷史議題,幾位年輕的創辦人,要持續在各個領域說自己的故事,打造台灣品牌。
臺灣吧
成立:2014年12月
創辦人:謝政豪 ( 左 ) 、張佳家 ( 右 ) 、林辰、蕭宇辰
作品:《動畫台灣史》、《故事台北》
「臺灣吧」由四位二十五歲的年輕人謝政豪、張佳家、林辰、蕭宇辰共同創辦,由謝政豪(DJ Hauer)負責音樂剪輯、張佳家做動畫繪製,擔任高中歷史老師的蕭宇辰撰寫腳本,再由林辰(Buchi)輕快又清楚地念出口白。影片設定在一家名為「臺灣吧」的虛擬酒吧中,「講古」台灣歷史,每集七至八分鐘。
以台灣史出發 年輕人超愛
明快流利的風格,不但成為高中歷史老師上課的熱門教材,甚至連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都大力推薦,在臉書上呼籲粉絲們,「趁著清明假期,來看支風格輕鬆、內容卻值得省思的影片。」並稱讚他們勇敢面對困難的歷史詮釋工作。公司成立三個月內,周邊商品銷售額就高達二五○萬元,如今已經損益兩平,開始獲利。
「對我而言,臺灣吧最重要的精神,其實是『自學』。」謝政豪一坐下來,便鄭重澄清:「請不要說我們是動畫公司或製作公司,我們是一家自產內容的新媒體公司。」
謝政豪從小自學音樂,上網看國外影片吸取新知;歷史系出身的張佳家也靠自學成為動畫師,後來才到英國進修藝術課程。幾位創辦人在台灣的教育制度下成長,卻勇於走上陌生道路探求新知,也希望「臺灣吧」能成為台灣學生習得新知的新窗口。
謝政豪在台大農推系就讀期間,就曾參與PROJECT 10團隊,連五月天都找他們拍MV,在畢業前夕製作影片,以跑車、街舞、籃球、俊男美女的元素拼貼台大生活,十分吸睛;雖然引來部分學生吐槽「台大學生哪會開跑車上學」,但影片技術,已展現出超越學生水準的製作實力。
這幾位有能力的年輕人,原不乏在國外就業、定居的打算;但在一四年三月學運之後,謝政豪看出,「歷史有市場,是台灣社會需要、也想要的主題。」找上長年合作的夥伴張佳家,與對教育抱有想像的蕭宇辰,再透過網路找到善於製作議題影片的林辰,在一四年底創業。第一波影片以台灣本土歷史為主題,擊中台灣年輕人抗拒中國史觀、亟欲追問自身歷史的心情,果然一炮而紅。
但在二二八前夕,臺灣吧推出「全球瘋傳,臺灣人不告訴你的,二二八事件」,卻引起部分網友強力批評,認為他們以KMT─ROC(國民黨─中華民國)史觀來詮釋二二八,淡化國民黨的屠殺色彩,甚至連元凶蔣介石的名字都沒有提及。積極參與洪仲丘案的律師、網路名人沈伯洋當時甚至抨擊,「如果不是掛著臺灣吧,如果不是最後提到所謂巨大二二八,我還以為是國民黨新來的前導車做宣傳呢。」
成功吸眼球 引發後續討論
網友的壓力排山倒海而來,「臺灣吧」沒有因此亂了陣腳,認為自己的工作是「先抓住觀眾眼球、引起討論」,而非對複雜的歷史給出一槌定音的結論。「或許我們給那些完全不知道的人,一點時間或一個機會,讓他們對這些事情從『產生興趣』開始。」在二二八當天舉辦的「共生音樂節」舞台上,謝政豪對台下觀眾如是說。
臺灣吧所欲達成的目標,顯然已經達成。不但在網路上引起正反激辯,太陽花學運後成立的青年團體「臺左維新」,甚至舉辦了一場「從臺灣吧爭議談轉型正義諸問題」,讓爭議由網路虛擬空間化為實體座談,邀請台大歷史系教授吳密察、陳翠蓮來討論相關爭議。吳密察在會中分析,臺灣吧所引起的爭議,是源於它採取「全知觀點」來敘述歷史,引起不同意識形態的觀眾反對;但所有與會者仍肯定,影片確實讓更多人開始探求歷史真相。
以台灣歷史系列成功打響名號,謝政豪卻提醒,「你們的報導不要太聚焦在歷史,否則會搞錯方向。」今年六月,臺灣吧的《動畫台灣史》系列即將完結,下一部將推出什麼作品?謝政豪不願透露,僅說團隊對哲學也有濃厚興趣。正如公司的正式名稱「臺灣各種吧」,預告團隊跨足各領域的野心。
群眾募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共同創辦人林大涵,曾協助臺灣吧擬定策略與財務建議。他認為,臺灣吧成功地實踐新媒體的價值,從吸引眼球到引發討論,「可以看得出理想性,又不會脫離現實。」林大涵認為,臺灣吧證明「不是大製作才能做出好的動畫作品」,小公司也能打出漂亮好球。
「我們的創業夢想,就是說自己的故事,做自己的品牌。」謝政豪感嘆,台灣長期擔任美國和日本的動畫代工廠,卻從未被世界記住,「臺灣吧要做燈塔,一是照亮別人,另外是告訴全球各地的台灣人才:回家吧!」從「自學」精神出發,臺灣吧正要把自身閃耀的光芒,投射給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