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藝術團體和本土企業合作,用卡車將表演藝術載到偏鄉,只為帶給當地孩子快樂,台灣最美的風景,的確是人。
中國知名作家韓寒以《太平洋的風》一文,敘說他來台期間令他感動的風土人情,以年輕人為讀者群的中國《新周刊》雜誌編輯人員訪台後,製作了《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特刊;就這樣,隱性的台灣在兩岸逐漸浮出枱面。
紙風車「三一九鄉村」以及後來的「三六八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展現了隱性台灣的民間活力,是我親身體驗的例子之一。再怎麼方便,許多偏鄉遠距的兒童,還是得長途跋涉才能在晚上即時觀賞,但觀賞後回家又是一件困難的事,因此一些贊助企業都會租用遊覽車接送他們。新竹物流感同身受,相信他們可以發揮其企業特色,而捐助一輛卡車並且負責設計改裝,在二十分鐘之內可以轉化成為一座舞台,然後把表演藝術載到尤其是遊覽車無法到達的地方,讓不便前來觀賞的人,可以因而共享藝術的美好。所以紙風車開始創意發想,和新竹物流共構「紙風車台灣鄉村卡車藝術工程」,讓表演藝術深入全台七八三五個村落。
第一波的百場演出費用,是由新竹物流捐贈一千五百萬元的經費,加上「紙風車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演出後,許許多多現場觀眾的小額捐款。參與演出的對象則是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的十一個團隊,演出內容含括兒童戲劇和交響樂、傳統戲曲以及民俗技藝,是產官藝民夥伴關係共創價值的典型實例。
這讓我聯想到任賢齊和游紹翔導演的紀錄片《媽祖迺台灣》中的敘說。原來媽祖遶境最初的原因之一,是偏遠地區的信徒因種種因素沒辦法長途跋涉到媽祖廟祈福,而媽祖出巡卻可以沿路讓信徒就近祈福,這種「山不來就我,我來就山」的動機和行為,也正是「卡車藝術工程」所要表達的,「孩子不能來,我們去,讓藝術卡車承載歡笑與愛,把希望帶給全台灣的孩子」。
這種民間活力就是台灣令韓寒感動的故事,也是《新周刊》所指的「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