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走上街頭、透過學習了解大自然、或親身體驗來領略大自然之美,都是守護環境的方式。台灣雖是蕞爾之島,卻得天獨厚,有豐富的生態,一個小動作也可以對世界很有貢獻,所以在台灣的你,絕不要放棄了愛地球的權利。
春天走在關渡園區內,由於正值候鳥過境北返,本島的鳥類也在這時候繁殖,園區裡好不熱鬧。除了有視覺上的饗宴,耳邊還不時傳來黑枕藍鶲等百鳥爭鳴,聽覺也是一大享受。此外,路旁在清明前後開著紫紅色小花的綬草(盤龍草),它是世界上最小的蘭花,因具有抗癌療效遭大量採摘,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中。
台北市野鳥學會總幹事何一先指出:「鳥類是大自然的石蕊試紙,環境一旦受到汙染,吃昆蟲的鳥就會受到衝擊。一個鳥不生蛋的地方,一定發生了問題。」台北市野鳥學會成員和各界保育人士在三十年前努力奔走、爭取,催生了關渡自然公園,現在四處生意盎然,已經見到成果。
國人常大費周章地跑到國外欣賞大自然美景,卻不知道台灣更有看頭。島上因為兼具熱、暖、溫、寒帶的氣候類型,山峰綿延、森林多,也有平原和許多河川,加上四面環海,與大陸隔離,不但生物多樣性高,已知物種數達到五萬七千種,其中台灣特有的生物比例更達到四分之一。台灣陸地面積只占全世界的○.○二四%,但是已知的陸上物種數是所有國家平均值的一百倍;海洋生物則占全球總數的十分之一,是所有國家平均值的四百倍。
一九九三年生效的《生物多樣性公約》宣示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後,這個議題廣受重視,物種豐富的台灣也不落人後。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執行長邵廣昭解釋說:「生物多樣性有三種核心價值,第一是遺傳多樣性,也就是看體內化學成分或基因組成;第二是物種多樣性,了解物種的名稱、分布、習性等資訊後進一步管理,中研院因此建構了台灣物種名錄、台灣生命條碼資料庫以及台灣生命大百科,民眾上網就能查詢;第三則是生態系多樣性,強調生物彼此之間的關係和功能。」
黃喉貂(上圖/陳惇聿提供)與鵂鶹(下圖/白欽源提供) 都是珍貴稀有野生保育動物。
荒野基金會》農地荒野化 自成生態系
以往提到生態保育,多半是保護單一物種,但其實生態系各生命之間環環相扣,任何一個物種都不能少,維持整個生態系的平衡,才能讓環境永續發展。早年台灣缺乏生態保育概念、土地開發不當,而且環境汙染嚴重,再加上全球性氣候變遷,為了喚起大家的注意力,一些環保團體常採取倡議,甚至衝撞的方式,例如鹿港鎮反對杜邦設廠、新竹市反對李長榮化工汙染等運動,成功地讓國人開始具有環保意識。
但是愛地球也有溫和的方式。長期接觸大自然的徐仁修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受到自然影響很大,認為「環保能夠長久而且深入社會的最好方式,就是透過教育。」九五年他創辦了荒野保護協會,他說:「宗旨有兩個,一是圈護荒野棲息地,不靠人為,而讓大自然自行經營;第二是做好兒童自然生態教育。這些孩子長大以後,成了企業家、官員等,就會對環境友善。」
最近成立的荒野基金會,更將這兩大宗旨發揚光大。在教育方面,基金會走出台灣,在尼加拉瓜、馬來西亞、婆羅洲和澳洲都已經開始推展環境教育,在中國大陸也受到極大關注。此外,政府和絕大多數人的觀念都是要地盡其利,不樂見土地荒廢,但是荒野基金會收到一位善心人士捐的土地後,特地去變更地目,由農地改為荒地。「荒野化」在國外已行之有年,台灣人也可以逆向思考,放任土地自己形成生態系,這樣也是在愛地球。
關渡自然公園是觀察鳥類的重要據點。
千里步道協會》去除化學物 DIY步道
千里步道協會》去除化學物 DIY步道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則提供了門檻更低的公民參與法。這個協會透過路網串聯來守護路網周邊的環境,執行長周聖心指出:「過去環境守護的運動多半是抗爭或滅火,我們要做的是預防,在環境發生問題前就先保護好;不用去街頭拉白布條,參與住家附近的小旅行或手作步道(不用任何電動機械,而且使用當地材料來建造步道),親身接觸自己生長的土地,一樣可以得到感動,進而願意去守護它。」去除光害、除草劑和水泥護欄這三害的步道,目前已經完成三千公里的環島路網,而且還在延伸中。
研究和推廣猛禽(老鷹和貓頭鷹)教育的猛禽研究會理事長陳恩理觀察指出,小鳥吃了有農藥的作物中毒身亡,俗稱老鷹的黑鳶卻因愛撿食鳥屍而間接受害。一種生物減少,就會破壞生態系的平衡,最終嘗到苦果的絕對是人類。要避免使用農藥,民眾就要改變自己的觀念,例如願意用較高的價錢購買,或忍受賣相差的作物。不論是否參與環保行動,改變觀念也是一種支持方式。
「愛」的相反詞不是「恨」,而是「冷漠」。只要有心愛地球,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而且也會有一群人和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