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被出賣的世代

被出賣的世代

楊紹華、劉俞青

政治社會

ShutterStock

902期

2014-04-03 13:12

80%年輕人深感社會不公 61%對未來絕望
名為「反服貿」,但330的這場抗爭,必然是聚集了夠多、夠久、夠深沉的怨氣,才有如此驚天動地的爆發力。年輕人怨什麼?本刊調查,超過6成青年對未來不抱希望,認為10年後的台灣比現在更糟……。服貿只是點燃怒火的引信,低薪、高房價……,這些凌遲年輕人的老問題,才是把他們逼上街頭的真正原因。看到塞滿凱道的人潮,政府,你應該覺得痛、很痛,然後認真地痛改前非!當然,改革靠政府是不夠的,全民也應該有共同體認,這是台灣要進行一場大改造的起點。

學生們先是占領立法院,然後闖進行政院,接著竟然號召五十萬人走到了總統府的門口,著黑衫、持標語、反服貿。

坐在府內的總統馬英九大概會這麼想吧──他們,為何總是不服?

三月十八日學生占領立法院以來,總統和行政院長江宜樺已經為了這群學生開過四次記者會,也自認接受了許多的學生訴求;但學生的要求看似沒完沒了,行動一波比一波更激昂、更洶湧。

總統恐怕要想得深入一些了,這股怎麼哄也滅不掉的堅定意志,其實來自於許多存在已久的台灣病。這些病,長年累積,卻始終看不到改變的可能。

這些病,讓年輕人看不到自己的未來!

「其實,我非常想回台灣,但是,一想到薪水只剩下四分之一不到,只好再忍下去……。」為了這次三三○上凱道的活動,專程從香港趕回來的蔡秋洵,語氣激動地表示。

蔡秋洵或許正說出了台灣許多長期在海外工作的精英,心裡最深沉的話。

今年三十二歲的蔡秋洵,台大財金系畢業,曾經是二○○七年元大證券香港分公司設立後,第一位從台北派去的員工;到今年底,在香港工作整整七年,她將領到香港的「永久居留證」。只是,這一張企盼已久的居留證到手,她想回台灣的心,卻更濃了。

「無論如何,台灣終究才是自己的家。」蔡秋洵如今在港股上市公司擔任經理人,薪水加上股票選擇權,年薪超過港幣一百萬元,而且生活作息正常,周末都可以休假。她的大學同班同學許多人和她一樣,選擇離開台灣,現在分別在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地工作;如今,這一屆的台大財金系校友,估計有三分之一的同學,仍留在海外工作,沒有回台。


年輕人真的反服貿嗎?
看不未來與中國的敵意才是主因


如果你以為蔡秋洵是特例,那就錯了。這一次,為了深入了解台灣年輕人心中最深的憂慮,為了理解最精英的年輕族群為什麼不願回台工作?《今周刊》進行「青年世代正義大調查」,令人難過且震驚的是,竟有高達六二.九%的年輕人,認為自己才剛剛要起步的人生,會比父母那一輩過得還要差;對自己未來感到「沒有希望」或「非常沒有希望」的年輕人,也高達六一.五%。

這個答案,或許正點出了這次太陽花學運的根本癥結。

《今周刊》與世新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郭迺鋒、波仕特線上市調網合作,對二十歲以上、三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人透過網路進行線上問卷調查,總共回收有效問卷共一一九六份,在信心水準九五%的信度下,正負誤差值為二.八三%。

三十五歲,正是人生的重要轉折;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菲力普斯健康中心」(Philips Center forHealth and Well-Being)四年前提出一項研究成果,說明過去人類在四十歲才要在經濟、健康方面承受的「中年壓力」,已經提前到三十五歲面對。

而《數位時代》總主筆詹偉雄表示,從現在回推十五年前,當時正當二十歲的年輕人,正好是二○○○年網路開始普及的「網路世代」,網路徹底影響了這一世代的思考態度,由三十五歲劃開,剛好可以分為不同的兩個世代。

透過這份問卷,清楚地看到三十五歲以下的台灣年輕人,對個人未來的無力感,與對整體社會環境不抱期待與希望。

其中,「低薪資」、「高房價」、「高失業率」,正是長期以來,壓在年輕人心頭沉甸甸的壓力。調查中顯示,有高達七九.七四%的年輕人,認為「低薪資」正是他們心中最深層的憂慮,也有六九.○八%的年輕人認為「高房價」是他們的心頭大患,這兩顆巨石,壓得他們抬不起頭。

此外,還有三四.九三%的人認為,失業率是極大問題;三四.四一%認為「政府效能不彰」;二四.四五%認為「政府政策過度傾中」,是他們心底的憂慮。
而從談判到審查一路不透明的《服貿協議》,則是他們終於等到的破口。抽絲剝繭、找出年輕人反服貿的真正原因,也就不難拆解青年之怒的真實面貌。

《服貿協議》的兩大基因,一個是「貿易自由化」,另一個是「對中國更開放」。前者的好處是能鞏固台灣外銷市場,讓台灣享受各國市場商機,並且透過外來投資刺激國內產業升級,提升國民薪資所得;後者,則讓人憂心中國對台敵意趁勢入侵的可能。

是挺或反,取決於「自由化的好處能否強過對於中國的憂慮」。這樣的心態衝突,就像中華經濟研究院WTO(世界貿易組織)及RTA(區域貿易協定)中心副執行長李淳所形容的:「這是史上第一次,兩國簽訂貿易協定時,一方正用飛彈對準著另外一方。」

馬總統說,自由化是台灣不得不走的路。聽來沒錯,但年輕人心裡的疑惑是,自由化的好處究竟是什麼?


貿易自由化錯了嗎?經濟是成長了 但卻沒反映在薪資上


○八年十月,中華經濟研究院做了這樣一份報告──「入會六年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所謂入會,是指台灣於○二年一月一日加入WTO,自此,台灣可以享受各國的市場開放商機,這是台灣走向貿易自由化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這份報告中的第一點結論卻是這樣的:「入會六年來,貿易值明顯增加,但對國民所得帶動效果不大。」此外,報告中的第五點結論如下:「服務業貿易明顯擴張,但對服務業GDP(國內生產毛額)影響有限。」

自由化,台灣在十二年前就已踏出了重要的一大步,走到今天,台灣的進出口除了○九年之外,年年出現大量順差,但這來自於自由化「鞏固出口市場」的果實,並未反映在市井小民最有感的薪資所得上;就業人數最多的服務業,也並未因為自由化而有效擴張──台灣人的平均薪資已經倒退十五年了啊!

年輕人對「自由化」的好處全然無感,又如何在「自由化與中國憂慮」的掙扎中,心甘情願地力挺服貿?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系主任辛翠玲指出,台灣必須加入區域整合市場,才能讓自己不被自由化的國際經貿規則拒於門外;但她也提到,為提升出口而低估的匯率,加上台灣出口產業議價能力不高,即使受惠於自由化而增加訂單,卻可能成為一個高效率、低價值的「過勞經濟體」。

「這些意見並非『反自由化』,而是經濟成長不能只依賴自由化。」辛翠玲說。

所以總統先生,當你透過總統府的窗戶看見數十萬抗議人潮湧向凱達格蘭大道,想的,不該只是如何說服這群人接受自由化的好處;而是靜心思考,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讓自由化的好處只在「經濟成長率」的增加,而未能真正反映在台灣人的所得水準。

年輕人反對的或許不是自由化,而是不能讓自由化果實化為薪資增長的錯誤政策。政策不改,「自由化」就只是一件漂亮的糖衣,糖衣裡包裝著錯誤的政策,持續出賣著年輕人的未來。


高房價會進一步失控?高所得一族都差點買不起房 仍不見政府作為


薪資偏低的另一面,就是對於高房價產生更加深沉的無力感。在服貿爭論中,年輕人擔心陸資、陸客大量開放將造成房價高漲,政府總是以「對陸資買房有嚴格管制」回應;乍聽有理,但人民心中最簡單的反問可能是:如果服貿上路前,政府都無法有效壓抑房價,又如何擔保陸資更開放之後,已經居高的房價不會走向失控?

蔡秋洵的大學同班同學陳宣宏,去年毅然決然自香港打包回台灣了。回台之前,他已做好了接受低薪的準備;但,他顯然低估了台北房價帶給年輕人的沉重壓力。

陳宣宏在香港瑞士銀行、瑞士信貸工作七年多,但是去年起,他決定帶著同樣台大財金系畢業的老婆,回台灣定居。

「回來純粹為了下一代的教育。」事實上,陳宣宏幾年前已經在香港買房置產,他算了算,香港地產雖然看似貴,但是沒有像台灣一般公設過高的問題,租金的投報率也比台灣高,算下來,比在台灣置產還划算。因此雖然回來台灣定居,但香港房子沒有賣掉,每個月照收將近港幣二萬元的租金。

但回到台灣,第一個面對的,就是薪水腰斬再腰斬,如今的年薪,和香港工作時的數字相同,只是港幣換成了新台幣。

「薪水低已經是預料之中,但房價之高,真的讓我們吃足了苦頭。」陳宣宏苦笑說,夫妻回台都在金融業上班,已經算高所得一族,但面對台北令人咋舌的高房價,還是得勒緊褲帶過日子。

但陳宣宏的問題恐怕不是短期能夠看到曙光。在這次《今周刊》的調查之中,有高達八二.二%的年輕人認為,這些問題在未來五年之內,恐怕都難獲得改善。

的確,高房價早已不是新聞,但長期以來,我們從未看見政府對於高房價問題有「全面宣戰」的決心。

打擊房價,最顯而易見的手段就是「稅」。透過加重房地產持有稅,提高養房成本,壓抑囤積、炒房的意願。然而,馬政府上台後的幾項加稅改革,要不就是瞄準資本市場,要不就是鎖定「高薪資所得」族群,從來沒有針對民怨之首房價問題有效開刀。

一位國內重量級投資家曾說:「西方人致富靠創新,中國人致富靠囤積。」這句話,呼應了某位上市科技公司董事長前些日子的個人觀察:「台北市天母的晚上很冷清,店面空置一片;但房東不肯調降租金,租不出去影響不大,因為房子空著也沒有太多成本。」

他感慨地說,高房價不但影響居住正義,更牽制了年輕人的創業機會,辦公室、店面都租不起,年輕人如何創業?而一個沒有年輕創業者的國家,又有多少的創新能量呢?


精英為什麼回不來?台灣機會愈來愈少 留下來的人更辛苦


薪水成長、買房成家、創業自立,這些屬於年輕人的基本夢想,這些讓年輕人奮力打拚的動力來源,在台灣,幾乎已經找不到存在的空間了。

「三十年前,台大畢業生到美國發展,多半不想再回來;但如今同樣台灣的精英離開台灣後,『想回卻回不來』,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回不來?值得執政者深思。」台大社會系教授曾嬿芬一語點出問題的癥結。

這個問題,或許也是如今正在立法院抗爭的「林飛帆們」、「陳為廷們」,最想知道的答案。

在這次的調查裡,令人難過地發現,或許如蔡秋洵、陳宣宏等精英,他們有能力選擇離開台灣,到海外尋求更好的發展;但更多的年輕人,分別有五五%的人選擇「省吃儉用」、五三.九%的人選擇「提升自我競爭力」,以及四成的人以「學習投資理財」等方式,在侷促的空間裡奮力掙扎。

此外,雖然僅有一五%的年輕人決定以赴海外工作作為抵制惡劣環境的盾牌,但如果這些有能力出走的都是如台大、清大畢業的精英,將是台灣社會的極大損失。

「精英出走絕對是國家發展的一大警鐘。」郭迺鋒表示。當然,也有少數不甘困境的年輕人,如立院中的林飛帆、陳為廷,他們積極參與社會運動,把自己力量發揮到最大,努力要在窄室中揮舞出天地。但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本次調查中,選擇以「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突破悶局的受訪者,僅僅只有一七%。

此外,有近八成的年輕人認為,台灣目前的政經環境對其並不公平,而且有六四.四%的人認為台灣未來十年不僅難見好轉,而且還會更糟。

 

「離開台灣」,似乎已成年輕人最好的出路。

「離開台灣」,似乎已成年輕人最好的出路。(攝影/劉咸昌)


狀況還會更糟糕?跌勢止不住 輸出台勞的時代恐不遠了


台灣彷彿陷入一個惡性的循環之中,尤其是對未來大環境越感無力者,越想離開台灣,赴海外工作;調查結果顯示,認為台灣問題在未來五年不可能改善的受訪者當中,有四七%希望能夠遠走海外,比對未來感到有希望的比率高出不少。

而對「低薪資」、「高房價」、「高失業率」等台灣重病深感憂慮的受訪者中,有高達八成更進一步覺得在未來五年內,這些「症頭」都難獲好轉,一道道黑壓壓的烏雲,壓得年輕人喘不過氣來。這個止不住的跌勢,把許多年輕人逼得往外跑,無論是高薪的金融業,或是須吃苦耐勞的「海外台勞」;總之,「離開台灣」,彷彿成了年輕人僅有的出路下,最好的出口。

事實上,這首青春悲歌早就在台灣上空低吟多時,過去,《今周刊》製作的「無感復甦」、「苦勞經濟」、「別把孩子當提款機」、「搶救年輕人的購屋夢」等封面故事,在在都在提醒當局,正視這個嚴肅的問題;只是這次,終於有年輕的學子登高一呼,劃破天際大聲唱出了破口,全面引爆。

破口來自於服貿,來自於不透明的談判與審查,但這些不過是引爆台灣青年滿腔怒火的引信罷了。就算服貿順利上路,就算抗爭終於落幕,只要這些一刀一刀凌遲著年輕人的問題一日不改善,只要政府仍然不能痛定思痛,拿出執行力改革,台灣,終究是個沒有未來的島嶼。

反之,政府若能痛定思痛,全民能夠自此覺醒,誰敢說台灣沒有未來?

延伸閱讀

老父土地贈與兒子,生病求扶養竟遭封鎖...送錢給子女換不到孝順!律師從遺產稅試算:手頭至少留●元老本
老父土地贈與兒子,生病求扶養竟遭封鎖...送錢給子女換不到孝順!律師從遺產稅試算:手頭至少留●元老本

2024-11-07

不只贈與免稅額244萬元!贈與子女財產選對「日子」 最多一次拿走近1400萬元免繳稅:唯獨1例外
不只贈與免稅額244萬元!贈與子女財產選對「日子」 最多一次拿走近1400萬元免繳稅:唯獨1例外

2024-10-04

老翁送子女4300萬,扣免稅額靠「1招」再省4百萬贈與稅!資深地政士曝眉角:送房、送錢差很大
老翁送子女4300萬,扣免稅額靠「1招」再省4百萬贈與稅!資深地政士曝眉角:送房、送錢差很大

2024-09-26

買房給子女怎麼送最省稅?17歲少年買2千萬房產「錢全是爸媽給」:靠1神操作「贈與稅變0元」
買房給子女怎麼送最省稅?17歲少年買2千萬房產「錢全是爸媽給」:靠1神操作「贈與稅變0元」

2024-11-07

「買房登記兒子名下、金後悔!」啃老兒不工作一直要錢...70歲賣菜阿嬤啟示:贈與房產「2做法防不孝子」
「買房登記兒子名下、金後悔!」啃老兒不工作一直要錢...70歲賣菜阿嬤啟示:贈與房產「2做法防不孝子」

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