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危險的「半套稅改」!

危險的「半套稅改」!
財政部部長張盛和的稅改計畫,恐怕會讓科技部最憂心的高階人才流失問題更惡化。

楊紹華 研究員/蔡曜蓮

保險稅務

攝影/劉咸昌

898期

2014-03-06 14:24

台灣必須加稅,但如果只為加稅而加稅,卻忽略了整體發展方向的配套思考,只會導向更危險的結果。財政部推出的財政健全方案,似乎就已埋下了台灣繼續弱化的伏筆。

打開財政部官網,首先看到的是十四個字:「以財政支援建設、以建設培養財政」。所謂「財政」的確應該如此,從國家整體建設發展的需要出發,進行收入、支出的配套規畫。

二月二十四日,財政部推出「財政健全方案」,以「回饋稅」之名宣布了每年預估加稅八百億元的稅制改革;單以「收支平衡」的角度來看,加稅是正確方向;若不計安全捐,台灣的租稅負擔率(稅收占GDP比率)明顯偏低,即使加上安全捐,也僅能在亞洲國家算是居中水準;再者,政府舉債額度已達法令上限,又有人口快速老化危機,怎麼看,加稅都是必走的路;在大方向上,財政部的作法可予肯定。

但是,既然稱為「財政健全方案」,就不能只從「收入面」來達到「財政健全」目的,必須要有視野更高的整體收支配套思惟。「可惜,這次財政部好像陷入了『就稅論稅』的單向思考,像是……只為加稅而加稅!」一位學者如此評論。

所謂配套,首先是加稅前的準備。

二月二十六日,歐洲傳來消息,義大利首都羅馬驚爆破產危機,市政府向中央緊急求援四.八億歐元,卻在議會受阻,原因之一,是反對黨認定以羅馬市政府的長期低落行政效能,這筆資金極可能只是短期輸血,無助於解決財政沉痾。從羅馬看台灣,政府「向人民拿錢」的基本前提,就是提出足以服眾的「政府效能提升方案」,確保新增的財政資源能被有效率的精準運用。

事實上,即使只論「收支平衡」,也不能只從「收入」下手,而不考慮「支出」的配套;簡單的說,如果不在加稅之前先檢討支出黑洞,那麼,一方面無從評估適當的加稅力度,更無法針對新增稅收的用途作出最有效率的規畫。「舉例來說,如果財政部這次加稅的目的是為了填補政府年金黑洞,有助於年金改革,我就會支持。」某金控公司顧問表示。

 

加稅

如果沒有充分的配套思考,「以富濟貧」的加稅本意恐造成更多不公平。(攝影/劉咸昌)


可惜!稅改沒提綠稅
能加速淘汰高耗能產業,刺激產業轉型


在他眼中,若論「財政健全」,政府年金制度改革的急迫性與關鍵性,遠遠高於這一次的加稅計畫;根據資料,勞保基金至二○一二年年底,潛藏負債已近七兆元,隨人口高齡化加速,負債增加速度只會更快;此外,軍公教退撫基金新舊制潛藏負債亦達八兆元,這些數字遠高於這次稅改所創造的每年八百億元新增稅收。「這個黑洞須先有填補的計畫,否則財政部未來必然還要繼續加稅,而且,永遠都不知道要加到多少才夠。」

政府效能的提升、年金黑洞的填補,都是行政院與財政部在加稅前該有的前提準備;而若回到稅制本身,這一次專注於「收入面」的稅改,其實也缺乏在不同稅源、稅基之間的配套思考。

在各項主要稅源中,本次稅改幾乎只著重在「所得稅」層面,無論是新增所得淨額一千萬元以上者適用四五%稅率,或者是股利扣抵率減半,都是從民眾的所得下手,但放眼世界主要國家,「綠稅」的角色均逐漸吃重,在這部分,本次稅改幾乎毫無著墨。

「早已成為先進國家重要稅源的『綠稅』,似乎完全被財政部忘記了。」某知名會計師事務所主管表示,低碳社會不僅是國際趨勢,也是馬政府的既定政策,「政府難得推出稅改,應該趁此機會為低碳社會的進程加把勁。」

根據歐洲國家實施綠稅的經驗,一方面,能加速淘汰高耗能產業,刺激產業轉型,另方面,新增稅收則能一定程度的取代所得稅,接下來,個人的可支配所得提升,能增加民間消費,擴大內需市場。這些經驗中,無論是產業轉型、擴大內需,其實都是政府喊了多年卻又事倍功半的政策方向,財政部難得揮出稅改大刀,卻沒有斬去打造綠能家園的障礙,進一步為台灣產業轉型打下基礎,甚為可惜。

事實上,「廣稅基、低稅率」一直是國內談論稅改以來少有但明確的共識之一,但財政部所推出的稅改計畫,卻被不少專家質疑是「只增稅率、未擴稅基」,尤其,是在共識度最高的地下經濟與不動產交易等兩大稅基部分,財政部意外的選擇遺忘。

「醫美診所、牙醫、補習班、夜市、餐廳等,幾乎都不開發票,上街走一圈,你就能看到政府少了多少稅收。」財務顧問邱正弘表示,只要政府有決心補強,地下經濟絕對會是重要的新增稅收來源,「你想刷卡就要加收五%,你不刷卡省了五%,但他省了四五%,這些,都是該收而未收的稅啊!」他補充。


殘念!未綁不動產交易稅
削弱增稅力度,恐讓高房價問題惡化


至於不動產交易稅及交易所得稅未能在本次稅改中一併推出,不僅影響增稅力度,更有可能讓台灣高房價問題惡化;問題,出在「資本市場」與「房地產市場」的誘因已嚴重失衡。

在這次稅改中,「加稅效果」最強的就是針對資本市場而來的「股利扣抵率減半」,財政部預估每年可增加五○五億元稅收,幾占整體加稅計畫中的六成,「當然可以多收很多稅,因為這個調整的影響層面太大了。」某國內前三大會計師事務所主管表示,「不止是股市長期投資人,只要持有公司股票的,無論是不是上市櫃公司,都會因此變相加稅。」

就股市長期投資人來看,他們的面貌除了包括「大股東」之外,更多的,是一群「在長期低利環境中為了退休生活而存股布局」的保守型理財者。根據貝萊德資產管理公司去年進行的一項全球調查,在台灣,目前有六一%的受訪者持有股票(不包含公司配股或認股),比率明顯高於全球平均的三二%,由此可見,在長期低利的環境下,存股幾乎是台灣人最重要的理財管道。

如果股利扣抵率減半的新制上路,已有證交稅、補充保費加身的股票市場誘因再形降低,接下來,在這次稅改中毫無著墨的房地產市場極可能成為資金移轉的對象,畢竟,當包租公的養房成本仍然便宜,房地產交易資本利得的稅負也明顯偏低。

於是,這次稅改的結果之一,恐怕是把原本長期投資於股市的資金導向了房地產市場,提供支撐、甚至墊高房價的新增買氣。對此,會計師建議,至少應將五○%股利所得納入個人所得稅中的二十七萬元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詳後文),多少抑制資金由股轉房的程度,「此外,也能降低對於存股養老族群的衝擊。」

而若要避免高房價問題因為稅改失衡而更形惡化,恐怕財政部還是必須認真思考,在本次稅改中將不動產交易所得稅的改革一併納入送審。然而,股利扣抵率減半對台灣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其實還不只於資金移轉,也包括了「人才移轉」的可能。

除了股市投資人與大股東之外,「高階白領」也是常態持有公司股票的族群,這群人,正是二○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立法院內熱烈討論的主角。這一天,教育部、經建會(現改制為國發會)、國科會(現改制為科技部)赴立院報告國內人力流失情況,「我們有高出低進現象,高技術、高教育的人力被別的國家挖角……,我們沒辦法找到白領高階人才。」前經建會副主委陳小紅當時是這麼說的。

 

稅改

財政部部長張盛和的稅改計畫,恐怕會讓科技部最憂心的高階人才流失問題更惡化。(攝影/劉咸昌)


小心!稅改大刀砍向高階白領
香港僅收三分之一稅額,吸引外國人才


換言之,股利扣抵率減半的利刃一出,砍擊的包括了當前台灣最需要、國發會與科技部正苦思留人之道的高階白領人才;而這群人在本次稅改中被砍的還不只這一刀,財政部稅改方案的另一箭─新增所得淨額一千萬元以上者適用四五%稅率,同樣是射向了高階白領人力。「財政部稱此為『富人稅』,但他們不是富人,充其量只是高薪族群。」國票金控總經理丁予嘉評論:「這一回稅改當中衝擊最大的,就是高階白領。」

會計師試算,以一名年薪百萬美元的外國高階白領,在台灣稅制改革前,必須繳稅一一二○萬元台幣,如果新制上路,將再增加一五○萬元,所得稅總額提高至一二七○萬元台幣;反觀香港,同樣年薪的外國人才,只需繳交四五○萬元台幣的稅,幾乎是台灣稅額的三分之一;兩相比對之下,不難想像高階人才腳步的趨勢所往。

接下來,「財政健全方案」將進入立法院討論,在此之際,從行政院長江宜樺到財政部長張盛和,至少必須嚴肅思考三個問題:如何確保不動產相關的稅制改革未來能夠順利通過?如果不能通過,那麼,房地產市場對於資金的誘因勢必高於資本市場,又該如何說服年輕人能在高房價的壓力下留在台灣繼續打拚?在面對星、港的人才競爭下,如何在維持合理稅負的同時,顧及台灣競爭力?

加稅是正確的路,但,稅改必須一次到位,如果缺乏配套思考的「半套稅改」倉卒上路,尤其未將房地產相關稅改納入其中,它所埋下的,是更多你所想像不到的台灣危機。

 

財政健全方案, 恐讓台灣兩大危機更加惡化

 

稅改

延伸閱讀

中國咖啡市場衰退?外媒爆星巴克擬退場…謝金河憶「統一當年那場被看衰的交易」:如今股價衝高
中國咖啡市場衰退?外媒爆星巴克擬退場…謝金河憶「統一當年那場被看衰的交易」:如今股價衝高

2024-11-22

中華隊冠軍賽臨陣換投挨罰「2千美元」 台日金牌戰「唯一王牌」21歲林昱珉:全隊最小卻離大聯盟最近的人
中華隊冠軍賽臨陣換投挨罰「2千美元」 台日金牌戰「唯一王牌」21歲林昱珉:全隊最小卻離大聯盟最近的人

2024-11-24

直播/12強中華隊冠軍到手,4:0打敗日本隊!林家正、台灣隊長陳傑憲全壘打奠定勝基
直播/12強中華隊冠軍到手,4:0打敗日本隊!林家正、台灣隊長陳傑憲全壘打奠定勝基

2024-11-25

12強賽/中華隊挺進4強!重症青年插管醒來急問「今天台灣棒球有WIN嗎」?醫:也太勵志了
12強賽/中華隊挺進4強!重症青年插管醒來急問「今天台灣棒球有WIN嗎」?醫:也太勵志了

2024-11-18

這家連鎖咖啡店「一次關4間」!爆欠薪員工集體離職、會員憂上萬儲值金拿不回來,集團回應了
這家連鎖咖啡店「一次關4間」!爆欠薪員工集體離職、會員憂上萬儲值金拿不回來,集團回應了

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