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萬人,相當於全國一%的居民,去年三月同步走上街頭;歷經多年悲情的反核運動,終於看見一絲曙光。但激情過後的殘酷現實是,台灣與非核家園之間,距離還是一樣遙遠。
比照往例,反核團體預計在一四年三月八日、日本福島核災三周年前夕,兵分四路舉辦年度廢核遊行。但與去年藝文界串聯力挺、民間反應踴躍、媒體爭相報導的盛況相比,這次活動氣氛確實冷清不少。難道台灣反核運動少了名人加持與政治攻防,就無法持續燃燒?
「我相信絕大多數支持反核的人,決心沒有改變,只是行動的熱度下降了。」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祕書長崔愫欣說,一三年大遊行有行政院拋出核四公投、各界名人相繼表態反核等「歷史因素」,社運團體不會強求未來遊行都能複製這個熱度。
由於法規制度不完備,太陽能與風力發電迄今難有大規模進展。(圖片/UDN.COM)
能源政策保守是最大阻力
能源政策保守是最大阻力
然而,不能否認的是,去年一場激情,並未讓台灣在非核家園的路上更進一步。行政院長江宜樺一三年宣示,「核四是否續建由公民投票決定」,但在公投毫無具體進程下,經濟部長張家祝一四年一月卻表示,核四預計六月底完成安全檢測,後續將由原能會進行內外部審查,審查通過後才可能裝填燃料棒。這些流程皆未將公投納入考量,顯然與江揆承諾不符。
「政府根深柢固的核電意識形態,是台灣走向非核家園最大的阻礙。」民進黨立委田秋堇指出,台電公司每年手握近百億元研究經費及睦鄰基金,得以用鋪天蓋地的廣告、說帖灌輸民眾,「核電安全且必須,再生能源不穩定且昂貴」的扭曲概念,以及「沒有核四就會缺電、漲價」的謊言。
廢除核電與漲電價是否有直接關聯,一直是辯論焦點。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徐光蓉指出,台電是國內最大電力供應商,又掌控全國輸配電網,導致全民必須共同承擔缺乏競爭帶來的無效率與浪費,例如一二年一到六月,台電火力發電成本就比民營電廠多出一三%,若依台電當年火力發電預算三三四七億元計算,至少有二五○億元的撙節空間。
為解決效率問題,徐光蓉主張將台電的輸配電、火力發電、核電、再生能源各自拆解獨立,並引進民間競爭。能源局一四年二月也提出修法版本,計畫切割台電發電及輸配電部門,發電朝民營化發展,但就算法案立即生效,台電也要到一七年才能走向民營化。
法規限制多 再生能源發展牛步
法規限制多 再生能源發展牛步
放棄核電,是否等於缺電?台電統計,核能目前約占全國總發電量的二○%,若核一、二、三廠如期除役,核四卻無法依計畫商轉,台灣自一五年起就將面對限電危機。但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反駁,根據能源局近期提出的「電力需求零成長評估報告」,預估台灣至二○三○年的用電年均成長率將降至一.四一%,只要政府各部門落實節能,核四停建,核一、二、三廠如期除役,也能供電無虞,「缺電說」只是刻意愚民。
無論備載電量多寡,發展綠能取代核能與高碳排量的火力發電,是各界在能源政策上少有的共識,江宜樺也曾承諾要讓台灣再生能源發電比率在十年內提升三倍;但遺憾的是,現行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卻像是沉重的鎖鍊,緊緊絆住再生能源發展的腳步。
這部○九年通過的法案明定,「中央主管機關應邀集相關部會、學者專家、團體,審定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生產電能之躉購費率及計算公式。」也就是說,法律授權能源局每年調整購電費率,以太陽光電為例,每度電收購價從一○年的十二.九七元一路下滑,去年平均只剩七元,「收購價越來越差,民眾當然沒有意願投入太陽能。」太陽光電商會理事長林山城說。
「行政單位的態度不像是要發展再生能源,更像是消極抵制,成果當然有限。」曾受邀參與躉購費率委員會議的徐光蓉指出,日本在福島核災後的一二年才通過再生能源法案,但光是太陽能的發電量就已超越台灣,達到近六百萬千瓦,可見兩國政府的決心有明顯差異。
風力發電也因法規不夠完善,發展速度不如預期。台灣最大民營風力發電業者英華威公司,在苗栗縣苑裡鎮投資設置的岸上風機,當地居民卻認為,風機運轉產生的噪音及低頻干擾,對健康及生活品質都有不良影響,而組成自救會長期抗爭。
一三年六月,環保署又以建廠計畫、環境生態衝擊等資料不夠明確為由,駁回英華威在桃園新設風機的環評說明,被視為台灣民間風力發電的重大挫敗。「公權力對風力發電的環境影響和健康成本沒有明確規範,讓業者無所適從,也不知如何和民眾協商。」英華威公關經理康依倫無奈地說。
深化反核價值 準備長期抗戰
深化反核價值 準備長期抗戰
二月中,經濟部宣布將實施「綠色電價制度」,將太陽能、風力、沼氣再生能源的成本反映在電價上。但經濟部公布綠色電價每度高達四.○七元,比一般電價高出四五%,雖然打出「呼籲企業為節能減碳貢獻心力」的口號,實際吸引力卻非常有限。
「經濟部的綠色電價太不合理,根本是想加深民眾『再生能源等於昂貴』的錯誤印象。」立委鄭麗君指出,日本、德國發展再生能源過程中,政府皆從供給面提供補助;台灣政府卻反其道而行,不僅未提供補貼,還帶頭操縱、哄抬綠電價格,試圖將反核形塑成小眾的泛道德化訴求。
所以綠電究竟貴不貴?這個問題的答案須視經濟規模而定。《經濟學人》(Economist)雜誌一二年底曾報導,儘管太陽能機組造價仍較傳統發電系統昂貴,但因少了燃料支出,隨著技術進步,成本將持續下降;每增加一倍產能,發電成本就可望下跌二○%,「這些訊息,政府從來不會讓民眾知道。」田秋堇說。
科學論辯之外,公民展現的行動能量,才是台灣能否逐步邁向非核家園的關鍵。去年遊行的盛況,雖讓人看見希望,卻也證明一時的聲勢,並不足以造成決定性的改變,公民團體因而透過持續的對話與教育行動,希望反核價值在社會各個角落扎根,「非核家園會是一場長期的戰役,但我們一定會持續做下去。」崔愫欣說。
「不要核四,五六運動」一年來風雨無阻,參加者跨越黨派和年齡限制,每周聚集人數從 幾十人到幾百人不等。(攝影/林育緯)
風雨澆不息「不要核四,五六運動」熱情
藝文界人士反核 持續51周
一年來,由導演柯一正、作家小野等藝文界人士發起的「不要核四,五六運動」,每周五晚上六點,固定在自由廣場舉辦,透過音樂、演講、影片等方式倡議反核重要性,至今已堂堂邁入第51周。
活動至今,經歷多次風雨、兩次颱風來襲,從未停擺,甚至適逢大年初一,柯一正還和導演吳念真各自煮了拿手料理,和眾人圍爐。柯一正形容,這是一段「漫長卻快樂」的日子,他說自己是浪漫的人,以前根本不可能走上街頭,但過去的一年,卻做了,因為太希望政府能聽見人民的聲音。
在五六運動中,凝聚許多人與團體的力量與聲音,透過志工團隊,每周幫忙籌畫節目、搬運物資,包括日本前首相菅直人、反核作家劉黎兒等知名人士,都曾到場分享反核經歷;也有核電廠退休技術人員現身,以專業角度分析核電廠的營運情形。
反核大遊行的前一周,2月28日,跳完由編舞家余彥芳、音樂人蘇通達創作的全民健康反核操後,特別播放了由Ian Thomas Ash執導的福島核災紀錄片《A2-B-C》。柯一正強調,若政府仍只在乎工程利益、卻不看重人民福祉,總有一天福島核災會在台灣重演。
在看見改變來臨的那天之前,這場溫柔而堅定的運動,不會停止。(賴若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