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透過如此嚴謹的作法,才能讓政府、業者、消費者都信服,甚至作為執法依據。以毒醬油事件為例,在我們公布檢驗結果後,衛生單位立刻展開行動,將不法業者繩之以法。
最近我變成一個嘮叨的媽媽,每次一回到家,就告誡兒子、女兒:「外面的東西盡量不要吃啊!」他們反問:「那不然要吃什麼?」這好問題,我也沒辦法回答。
台灣食品安全問題由來已久,兩年前塑化劑事件是個警訊,但政府並未記取教訓,長期怠惰,任由問題惡化,身為第四權的媒體,只能責無旁貸地肩負起監督之責,善盡媒體的天職。《今周刊》自今年四月起,陸續送驗醬油、夜市小吃、蜂蜜、泡麵油包、沙茶醬等食品,結果發現了毒醬油、毒澱粉、假蜂蜜與泡麵油包含重金屬等問題。
但,媒體監督食安問題,雖是出於善意與責任,卻也不能輕忽檢驗的嚴謹度,否則不僅無法揪出不法業者,更會造成消費者無謂恐慌,也讓無辜業者受害。
近日牛奶事件發生後,接獲不少讀者關心「《今周刊》做了那麼多食品檢驗,到底是怎麼進行的?」在此,特別與大家分享我們的經驗。
首先是慎選檢驗機構。我們每次都是委由經政府認證的國際權威檢驗機構──SGS台灣檢驗科技公司做檢驗。在檢測前後,我們大量徵詢各方專家意見,從開始檢測到完成,至少找五至十位專家確認並協助判讀,在檢驗結果出爐之後,我們一定會向衛生單位諮詢國家標準,以判定受測食品是否有違規之虞,同時向業者做進一步查證。
待所有問題都確認無誤後,我們才做報導,而且每次報導一定都會公布檢驗機構名稱。因為,一份負責任的檢驗報告,一定要有具體的出處、詳列檢驗日期、檢測項目、檢驗方法與檢測數值,缺一不可。
唯有透過如此嚴謹的作法,才能讓政府、業者、消費者都信服,甚至作為執法依據。以毒醬油事件為例,在我們公布檢驗結果後,衛生單位立刻展開行動,將不法業者繩之以法。
吃得安心,是人民基本需求,作為媒體,我們會繼續監督政府加強食安把關,期待有一天我們都可以對孩子說:「不用擔心,儘管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