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住院病房這麼不足、無法收容急診轉過來的病人嗎?《今周刊》在七七六期和八五五期曾針對台灣醫療體系崩壞製作「消失的醫生」和「消失的護士」封面故事,點出不是沒有空病房,而是沒有足夠的醫師和護士,醫院只好關床。
本刊以「消失的醫生、護士」為封面故事,探討台灣醫療制度的結構問題。
榮總事後表示,葉政勳的傷勢屬最不緊急的C類急診手術,要等更急迫者開完刀,才輪到他。但根據健保署統計,全台最壅塞的台大醫院急診室,每六名病人,至少有一人要等兩天才有病房可住,急診「大塞車」成為常態,反映台灣醫療體系長久以來的問題。
萬芳醫院整形外科顧問醫師王先震曾撰文表示,病況輕的病人,應在急診室即時得到醫療,確診後回家;病情嚴重者,則被分到醫院的各科病房中,由值班團隊治療。急診室應保持隨時可收容病人的狀態,但台灣急診室卻人滿為患。
難道住院病房這麼不足、無法收容急診轉過來的病人嗎?《今周刊》在七七六期和八五五期曾針對台灣醫療體系崩壞製作「消失的醫生」和「消失的護士」封面故事,點出不是沒有空病房,而是沒有足夠的醫師和護士,醫院只好關床。
近年台灣「內、外、婦、兒、急診」重症科別醫師快速流失,被稱為「五大皆空」,有三大原因造成此現象:高風險、健保支付低和工時過長。
因台灣法律的特殊設計,當別的國家多以「民事訴訟」處理醫療糾紛案時,台灣卻有八成以「刑事訴訟」提出,造成醫師被告率全世界第一(本刊報導後,去年十二月已修法);另外,健保給付制度不合理,重症病人的藥較難得到健保給付,成本就落到醫院身上,使得重症科成了「賠錢貨」。
最後,嚴重過勞,也使重症醫師大量流失。「台灣醫學生聯合會」曾指出,台灣住院醫師每周工時高達一百二十小時,時常連續工作超過三十個小時。
至於護士,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根據衛生福利部計算,台灣每五到六名護士就有一人離職;監察委員尹祚芊調查,台灣護士的工作量是美國、日本的二至三倍,在東部偏遠地區的慢性病房,還有一名護士要照顧上百位病人的紀錄。
除了過勞,薪資也過低。在健保給付四千多項診療項目中,只有四十三項被列為護理執行;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醫院十二類醫事人員薪資中,護理人員排第十。
醫療環境艱困,讓許多醫護工作者離開醫院,這兩年醫院人力不足,關床近兩成,若再不拿出改善藥方,將會有更多等候急診病床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