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今周刊》的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普遍已對於少子化問題產生危機感,而不婚和經濟問題則是導致台灣人不想生兒育女的元凶,解決之道即是要改善工作和生養孩子間的衝突問題,一旦問題解決,台灣人其實有多達九成三的人是願意生孩子的……
為解開以上疑惑,《今周刊》特別委託一○四市調中心針對二十歲到六十歲男女一千人進行問卷調查。首先,可喜的是,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有高達六五.五%的國人表示,對於少子化的問題感到憂心甚至非常擔心,只有一成二的民眾認為無關痛癢,顯示台灣人對於人口風暴是有危機意識的。
一千萬元養大孩子成為國人共識
至於眾所關心的少子化原因,有七三%的人是因為沒結婚而沒生小孩,因此不婚、晚婚可視為台灣少子化的最大禍首,而值得一提的是,盛行於歐美國家的「非婚生子」主義,在儒家思想根深柢固的台灣則無法普及,這也讓「不婚即不生」成為少子化的連帶因素。
此外,有四一.三%的國人則是礙於經濟負擔問題而不敢生小孩,成了少子化的第二大因素,此與日、韓兩國相近。
在韓國、日本,各有近七成及六成的民眾都是因為養小孩和教育太花錢而不願生子狀況類似。有趣的是,瑞典有四成、韓國和日本也有三成左右的人不喜歡當高齡產婦,而韓國和日本也有多數人因為擔心「自由受限」而排斥生小孩,在台灣則比率甚少,足見生養費用仍是台灣人一大心理障礙。
而當進一步問起台灣人認為養一個小孩到大學畢業要準備多少預算?最多人(三五.九%)認為是五百萬到一千萬元,而級距拉大,則有近八成民眾估計的教養費用是三百萬至一千五百萬元,平均一年大概花費五十萬元左右,並不似某些媒體報導的得花個兩、三千萬元才能成功養子那麼誇大。
有趣的是,當我們進一步交叉分析後竟發現,生越多孩子的父母,越不覺得養小孩要花大錢。其中以生三個孩子以上的只有四%估計養小孩到大學得花一千五百萬元以上,而兩個孩子的父母則是一二.九%,一個的是一五.六%,反而是沒生的人則有一七%認為得預留一千五百萬元來養子。
逾六成民眾認為兩個孩子恰恰好
對此,藝人聶雲就提出他的經驗談。結婚七年就生了三個小孩,他說:「因為我和太太都喜歡小孩。我們兩個人都有兄弟姊妹,感受到大家庭的好處,我們都希望下一代也不孤單。」
聶雲表示,現代人總以為養小孩要花很多錢,其實好的教育和花錢多少沒有關係,「砸大錢帶小孩去杜拜玩,小孩可能覺得要坐那麼久的飛機很辛苦。陪小孩在住家附近的公園玩,甚至一起去倒垃圾,沿路一起踢著罐子玩,他們可能覺得更開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國人似乎並沒想像中那麼排斥小孩。當被問起理想的孩子數時,只有六.三%的人回答零個,而只想生一個的也有一成二,想生兩個的竟然高達六六.三%,這或許與有七三.三%的民眾認為有了孩子才有個完整的家相互呼應。顯見,若將不利因素排除,台灣的生育率還是可能大幅提升的。
最後,到底要給台灣吃什麼良藥才能夠幫國人「催生」?目前對於政府的生育獎勵政策表達滿意的僅有一○.四%,遠高於不滿意的四成七,而最多人認為政府提供公立的托育服務最具「催生」效果,占了四四.八%,其次則依序是「扶養子女的免稅額提高至十萬元」、「十六歲以下子女每月生活津貼五千元」及「父母有彈性工時」、「產假一年,可支八成薪」。
工作和家庭兼顧最能「催生」
其實,台灣狀況與日韓十分相近,特別是多數女性對於政府政策的期待,主要在「保有原先的工作」。她們認為鼓勵生小孩的好點子,在「父母上班享有彈性工時制」、「育嬰假三年」、「產假總計一年,可支八成薪」這三個選項的比率明顯高於男性,顯示女性儘管愛小孩、或覺得生小孩是自己的使命,但也希望活出自己,能重返職場,從工作中肯定自己。
目前的環境,讓許多優秀的女性一旦生了小孩,就很難延續自己的工作,於是愈來愈多人選擇不生或生一個就趕緊喊停。
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郭迺鋒表示,台灣的勞動市場還是用製造業的思惟來制定政策,因此上班時間仍規定朝九晚五,時間常常浪費在通車上。放假時間也缺乏彈性,婦女能自己安排幾點上下班,何時休假,才容易照顧小孩,工作與家庭兼顧。
郭迺鋒指出,從服務業的角度思考,讓整個勞動市場在工時方面更有彈性,有助於改善少子化問題,並且提高婦女的勞動參與率,釋放出更多優秀的女性人才。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