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書豪炫風,除了讓人看到他在球場上的表現之外,最引人注意的,還是他對上帝的信仰,言必稱主,感謝上帝。
這種信仰,有可能是非常人間的,這就是所謂的「立志」。曾國藩在這方面是個好例子。他自謂三十歲之前,有許多性格和習慣上的問題,譬如易怒、容易受美色誘惑、愛好浪談、言不由衷等等。像他回憶在北京和同鄉爭吵起來,粗口相罵的情景,很難和日後的形象相連接起來。
然而曾國藩後來決心改變自己,以聖賢之志來要求自己,調整這些問題。他以寫字來談這個道理:「手愈拙,字愈醜,意興愈低,所謂『困』也。」而他提出的解方是:「困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然後,他下了總結說:「不特習字,凡事皆有極困極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曾國藩倚靠可以聖賢之志來期許自己的信仰,不但建立了自己的功業(由早期和太平天國對戰,到後來成為清朝中興的最大功臣),更在人格上把自己調整為後人景仰的一種典型(雖然他到死都自謙是萬事無一成)。而在這過程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他所說的「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要能支持這麼長時期的前進、困頓、困頓、前進,就是他對聖賢之志的信仰。這種信仰,也可以是很超人間的,譬如宗教信仰。
林書豪旋風,除了讓人看到他在球場上的表現之外,最引人注意的,還是他對上帝的信仰,言必稱主,感謝上帝。
我看YouTube上一則他自己做的搞笑影片,影片結尾引用了《聖經.箴言》中的一段話:「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 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
《紐約時報》最近有一篇文章,檢討大家之前為什麼都沒注意到林書豪的才華。其中有一點是,球探都有一個類比的習慣,看到一個新人,總要先想「這個人會讓我聯想起誰誰誰年輕的時候……」。林書豪沒法讓人有這種類比的聯想,所以也就難以讓人相信他的能耐。而林書豪在這種環境裡一直鍛鍊、準備自己,始終不改其志,掌握機會時又能沒有患得患失的心態,他的信仰的確發揮著決定性的關係。一位才二十三歲的年輕人,就能有這麼虔誠的信仰支持自己做的事,我們大可以相信他今天做到的種種,都只是一個開端。
很多人在年輕時都相信自己身體的力量、聰明的力量、機會的力量、知識的力量,要到人生歷練過一定程度後,才體會到為什麼需要一種信仰的力量。事實上,信仰的力量才是啟動其他力量的鑰匙——不論是對聖賢之志的信仰,還是對上帝的信仰。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