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一場抗議 標記經濟新時代的開端

一場抗議  標記經濟新時代的開端
電影「V怪客」中,主角戴著詭譎的面具對抗政府,強調「信念能夠主宰一切」,這張臉孔如今成了「占領」運動的重要圖騰

謝盈盈

金融風雲

Top Photo

774期

2011-10-20 17:24

這場運動的確堪稱風起雲湧,人群的抗議師出有名,但是,包覆在「九九%人民不滿」的旗幟底下,這場抗議卻找不到真正的打擊焦點。與其討論,它會帶來什麼影響,不如轉向思考,它或許該被視為一個資本主義轉折點的印記。

這群人聚集在此已經超過一個月了,但,似乎沒有人能提出一個真正具體而清楚的論述:他們熱中參與的「占領華爾街運動(Occupy Wall Street)」,究竟想要推翻什麼?
 

當記者走入這場運動的大本營── 祖科提公園(Zuccotti Park),景況就像是李安電影「胡士托風波」裡的場景:大家在公園中樹立帳篷,食物和資源共同分配,大夥唱歌的唱歌、看書的看書、閒聊的閒聊。在這裡,大家不必花錢就能飽餐一頓。
 

十月十五日,占領華爾街運動進入全球串聯的新高潮,但記者隨機詢問華爾街遊行隊伍中的成員,在相同的亢奮情緒中,卻得到了莫衷一是的抗議訴求。

 

反華爾街  抗議風暴始作俑者的金融業者

 

華爾街

抗議者自行刊印《占領華爾街日報》,也算是對富豪梅鐸旗下的《華爾街日報》來個小小諷刺。

 

佔領華爾街

年輕人說不出深奧道理,但以創意的方式,傳達出真實存在的困境:華爾街金權壟斷了太多社會資源。

 

一位華裔年輕人說,他原本在華盛頓互惠銀行工作,二○○八年,公司宣布破產,並且被摩根大通銀行收購,他因為部門減縮人力而遭到裁員,三年了,工作還是毫無著落。「政府救了大銀行,救了銀行高層的紅利,但這些高層卻不願救救我們,這太不公平了。」他的抗議對象是華爾街的金融業者。
 

另外一組人馬,發著「結束華爾街獨裁政權── 用社會主義解決問題」的傳單,傳單上寫著「全球資本主義是失敗的系統,無法解決現存的種種社會問題。我們必須站起來,我們必須找出解決方法,我們要的社會不是一個只會看短利、而不會照顧人民的社會!」
 

記者詢問隊伍中的一位中年男性:「所以,你們要的是社會主義?」
 

「噢……不只如此,我們期待一個擁有充分民主的社會主義。」
 

記者再問:「我不太懂,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制度。」
 

他沒有回答,只是繼續往前走。
 

緊接著,記者遇到了自稱農民代表的抗議成員,他要求美國總統歐巴馬取消農產品的自由貿易條約,救救美國本地的農民。「美國的農產品比外來的好,但價格比不上別人便宜,美國的農民快要活不下去了。」
 

他說,他的抗議對象不只是「全球化」和自由貿易,也包括了歐巴馬,「他口口聲聲說要改變,但到現在,我看不出哪裡出現了改變。」
 

在祖科提公園,強而有力的標語高掛在醒目的位置:「我們代表九九%的人民,我們應該要有聲音!」這的確是極具群眾渲染力的一句口號,然而,九九%人民的不滿,實在太過散焦。

 

反資本主義  撼動「利己就能利他」的論點

 

佔領華爾街

老農走進華爾街,抗議對象並非銀行家,而是自由貿易;他的處境固然艱困,但也讓活動訴求散焦。

 

佔領華爾街

公園裡「無私、共享」的舉動,正好站在資本主義的對立面。

 

「反對華爾街貪婪文化」是這場運動的初衷,華爾街是資本主義極致演繹的舞台,貪婪文化則是資本主義「追求利己就能利他」的理論基石。於是,資本主義底下每一個造成某一群人心生不滿的公共議題,似乎都成了理所當然的抗議對象。


不得不說,這恐怕是一場沒有焦點的抗議。


但,即使沒有焦點,不代表這場運動就不該被世人記住。

 

它不見得能夠帶來多麼可觀或長遠的影響,但必然已是一個時代印記。首先,這場運動標誌著現行資本主義的嚴重失靈。「利己就能利他」的理論已被推翻,至少,必須接受相當程度的修正。

 

在二○一一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監守自盜」(Inside Job)中,「末日博士」魯比尼是這麼描述這一輪房地產泡沫的發生原因:「在房地產證券化的生物鏈中,從最上游到最下游,每一個參與成員的眼裡,都只看到自己的利益,沒人在乎這批資產的真實品質。」

 

放出次級房貸的銀行忽視消費者的償債能力,只顧著發出更多貸款;投資銀行並不在乎每一筆貸款的品質,只是盡情地將一堆貸款包裝成新的投資商品,並且積極銷售;營收來自金融業者的信評機構,給予這些「有毒資產」極高的信用評等;投資人並不在乎自己是否真的了解這些「新商品」,而是被誘人的獲利空間所吸引。

 

另方面,美國財政部、聯準會和其他金融監管機構,只看到新商品所創造的空前繁榮,而把某些警訊置之不理;甚至,勇於申請貸款的消費者本身,也忘了衡量自己的還款能力,只想利用極寬鬆的貸款環境,住進更大更好的房子。

 

從上到下,生物鏈裡的每一個成員,都在貪婪地追求「利己」,結果,是創造了空前的資產價格泡沫,也讓全球經濟掉入今天的黑洞之中。

 

「反貪婪」,反對的是資本主義的本質,但這樣的本質恐怕不只存在於抗議者口中的「一%精英分子」,一般投資人、甚至消費者,何嘗沒有受到貪婪文化的薰陶,追求超過自己能力的生活,追求不切實際的投資報酬?

 

於是,這場「占領華爾街」運動的另一個印記,或許也標誌著美國人民對於金錢觀念的自省。消費觀的微妙轉變,其實已在金融海嘯發生之後逐漸開始。

 

反奢侈  改變「以一借十」的消費模式

 

離開紐約,記者來到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的喬治城,在這裡,三所私立大學聚集其中,以往,店家光是靠著大學生的驚人消費力就能賺滿荷包。金融海嘯發生前,喬治城的街上開滿時尚小店,而那些位在波多那米河畔的餐廳,拜學生之賜,每天晚上都座無虛席。

 

不過是三年時間,時尚小店的數量剩下一半,街上到處都是「出租」或「出售」的招牌。瑪莉安經營的歐洲服飾店,打從雷根總統時代就在此開業:「以往,每到年末時,我總要擔心店裡的衣服不夠賣;現在,每天願意掏錢出來的人,十根手指頭都數得出來。很多人都改變了,之前的常客、那種一出手就刷卡上萬元的客人,都不見了。」她說,從來沒有看過如此蕭條的喬治城。

 

新增的幾個店家之中,生意較好的是兩家「二手衣物店」。二手店裡賣的不只是衣服和飾品,台灣人不太會買的「二手鞋」,竟也成了店裡的主力商品之一。


老闆說,他看準美國人的消費行為已經改變,「美國人已經了解,錢要花在該花的地方,開始勒緊褲袋;不只這樣,家裡能賣的、能變現的東西,也都願意花時間整理,拿出來換成現金。」

 

從祖科提公園裡的「資源共享」,到喬治城的二手商店;從華爾街上反對貪婪的傳單,到高掛出售招牌的名牌店面,美國人正在改變自己過往的泡沫式消費行為,也正抗議著資本主義的泡沫結構。

 

占領華爾街像是一場沒有焦點的抗議,但,它或許正宣告了一個經濟新時代的開始,一個去貪婪、去奢侈,也難以期待泡沫再起的經濟新時代。

 

1%精英的心聲:「美國只有贏家與輸家!」

 

在美林證券工作的約翰(John Roomy)說:「沒有想到在工作20幾年之後,自己竟然成為『被革命』的戰犯,對我們來說,華爾街精神正是促成美國強大的最佳象徵,當工人寧願領失業救濟金也不去找工作的今天,華爾街仍然沒日沒夜、放棄睡眠與娛樂,一心力爭上游,來實現我們的美國夢。」

 

他強調,最近有幾個投資銀行主管組成了「反占領華爾街組織(Occupy Occupy Wall Street)」,他們發出的新聞稿,頗能夠代表「戰犯」的心聲:「美國不是幼稚園,美國只有贏家與輸家,這個國家是讓那些選對行業、又認真工作的人變得非常富有,我們很驕傲自己的財富,而且不會坐視懶人在我們後院亂搞!」

(乾隆來)

 

台灣年輕人仇富情緒調查

 

 

台灣仇富

▲點擊圖片放大

 

台灣仇富

▲點擊圖片放大

延伸閱讀

孩子的笑顏是百憂解
孩子的笑顏是百憂解

2023-11-01

誰傷了誰的心
誰傷了誰的心

2023-11-15

未來,永遠值得期待
未來,永遠值得期待

2023-11-29

關心的事很多,能做的事不多
關心的事很多,能做的事不多

2023-12-13

旁觀自己的人生
旁觀自己的人生

202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