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泡沫紅茶到小籠包,台灣美食逐漸走向國際化,唯有透過加強品質把關及行銷推廣,期待能創造另一個MIT(Made ln Taiwan)的新產業。
無論是欣葉、王品、寶萊納、八十五度C、鼎泰豐和泡沫紅茶,都已在華人地區、歐美甚至全球受到矚目。不過,這些成功案例多半來自於業者自發性的業務擴展,且受限於食材標準化、供應鏈等問題,規模化及國際化的實力仍顯不足。
反觀泰國、韓國等國早已有系統地推廣「國菜」的計畫,提升泰式及韓式料理在全球的知名度。如泰國政府在全球輔導一萬兩千家泰國餐廳;而韓國政府則計畫在六年內輔導成立四萬家韓國餐廳。
目前,行政院已將「台灣美食國際化」列為十大重點服務業,經濟部商業司也輔導八十五度C、欣葉、王品等業者組成「台灣美食國際化聯誼會」,希望結合眾家廠商的力量,讓台灣美食在海外遍地開花。觀察Google搜尋透視,「鼎泰豐」的簡體字搜尋量近來暴增,逼近繁體字的搜尋量;同時也受到國際美食代理公司認同,積極開發東南亞市場。
台灣最國際化的知名美食,非「泡沫紅茶」莫屬。這項原生道地的台灣美食,背後並沒有大集團的推動,但卻一路從台灣、華人社會打進國際市場;今年以來泡沫紅茶的英文「bubble tea」搜尋量成長有一倍之多,尤其在新加坡、加拿大、美國及馬來西亞等地都相當熱門。
然而,近期塑化劑風暴卻對台灣美食產業造成重大衝擊。儘管「塑化劑」搜尋量歷經五、六月的高峰期後就快速冷卻,但從搜尋透視可見,塑化劑事件在華人社會產生大量有關「台灣毒飲料」的搜尋,這種負面印象短期間仍揮之不去。台灣業者必須提高品質安全的標準,重整品牌形象,以恢復全球民眾對台灣美食的信心。
業者也必須強化國際性的產品行銷及品牌推廣,凸顯在地化特色。以最受陸客歡迎的伴手禮鳳梨酥為例,除了具台灣的熱帶意象、便於攜帶及分贈親友外,其受歡迎程度與業者在中國成功推廣並建立品牌相關。台灣的伴手禮除「鳳梨酥」外,還有無數商機值得開發。
(本專欄隔周刊出)
國際上對因塑化劑引發的「台灣毒飲料」的印象仍揮之不去,台灣業者必須藉此機會提高品質安全的把關標準,重整品牌形象,假以時日仍能恢復全球民眾對台灣美食的信心。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