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全力招攬台商上市,經過多方奔走,總算吸引十餘家台商。然而專家指出,有意衝刺中國內需的台商,可能仍考慮在A股上市,加上東莞市政府端出抵稅條款,台商的返鄉掛牌腳步,可能出現變數。
吸引台商「衣錦榮歸」,是政府當前推動最力的優先政策,尤其是負責招攬台商的證交所,在現任董事長薛琦上任後,更將台商回台上市當作頭號任務。經過馬不停蹄訪問各地,總算吸引十餘家有意回台的企業,進行上市輔導。
但政府推出的獎勵和台商的期待之間,似乎有不小落差。四月三日,經濟部和證交所舉辦台商回台投資高峰會時,身為企業代表的東莞台商協會會長葉春榮就直言,希望政府對回台投資的企業更加開放。
「感情上真的很想回來,但是限制太多!」葉春榮在會後表示,有意回台設立營運總部的台商為數不少,然而政府卻限制,設立營運總部規模必須在一百人以上,其中至少要有五成雇用大學畢業生。
此外,回流國內投資的資金,課徵的營所稅也維持現行稅率沒有調降。葉春榮忍不住問:企業已經有意願回台,為何政府還要層層設限?
程咬金一 東莞市府公布獎助條例
葉春榮大聲為台商叫屈,關鍵來自台商雲集的重鎮——東莞。因為東莞市政府日前公布的一份文件,幾乎讓台商回台進度橫生變數。
今年三月底,證交所董事長薛琦與台資企業溝通上市議題時,葉春榮就曾指出,東莞市政府為支持當地台商在東莞掛牌,每家企業最高可獲得二二○○萬元人民幣(約一億一千萬元新台幣)的獎助金,誠意十足。
相較之下,準備上市輔導的台商,在國內卻得不到更清楚的政策優惠,原訂洽談上市的東莞企業,回台上市的進度因此「暫緩」。會談之間,失望態度溢於言表。
失望之處,在於「自己人反而誠意不足」。若連身為「外人」的東莞市政府,都能對台商回台上市端出如此牛肉,「自己人」台灣想吸引企業返鄉,端上台面的牛肉卻顯得小家子氣,比較之下,台商似乎還想爭取更多牛肉。
原本估計,規模足以上市的東莞台商,至少就有二十家,若全體暫緩回台腳步,無疑對當局潑了一大盆冷水。
然而本刊獨家取得東莞市府公文後,才發現這項政策並非為台商量身打造的方案,想拿到二二○○萬元獎助金,更不是成功掛牌即可到手。
在這份《東莞市培育企業上市操作規程》中規定,東莞企業完成輔導程序後,若決定在中國上市,東莞市府將補助企業的審計、資產評價等支出,最高二○○萬元人民幣;至於成功在中國國內外首次公開發行,可以自掛牌日起連續二年獲得獎勵,每年最高一千萬元人民幣(見附表)。台商協會指稱的二二○○萬人民幣,便是合計這些補助的總額。
而且企業想吃到這筆補助金,還必須先符合東莞市府設下的規定。也就是公司須將註冊地遷往東莞市,而且以新增對市府財政貢獻的程度為發放補助的參考指標。意思是新上市企業在業務擴張、向東莞繳納更多稅捐後,才能得到當局的補助。因此從本質來看,這筆補助款就等於是抵稅,意義和外傳的「獎助金」,實在大不相同。
程咬金二 創業板與台股形成競爭
除了意外出現台商「暫緩上市」爭議,政府爭取企業在台掛牌,近來也出現新的競爭者。這個對手,就是爭論長達十年的深圳創業板。
性質和興櫃類似的創業板,目的是讓新創企業有更多籌資機會,得以加速成長;至於預定在第三季後開始交易的深圳創業板,將以高成長性、高科技等主軸為招商焦點,對政府吸引台商,勢必形成競爭。
「想衝刺內需市場的企業,應該會選擇A股」,寶來證券副總裁黃齊元分析,台商回台掛牌,對提升中國市場的品牌能見度,發揮空間不大。因此若是以內需消費為主的企業,主事者為了品牌考量,選擇留在A股上市的機率較高,其中當然也包含創業板。
「難免有一點影響」,面對來勢洶洶的創業板,櫃買中心總經理吳裕群直言,創業板交易啟動後,台商等於在當地新增一個籌資管道,對吸引台商確實形成競爭效應。但吳裕群仍不改樂觀地表示,在台掛牌的企業普遍能獲得較高本益比,「相信企業會做出最聰明的決定」。
觀察上市後股價表現,企業在台掛牌的效益,遠較在香港、新加坡來得出色,例如台股的成交值周轉率,就較兩地更高。再從本益比來看,在香港掛牌的六十五家台商,平均本益比僅六倍;在新加坡掛牌的十九家台商,平均本益比更只有四倍,均比台股低,台股的募資優勢不言可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