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預報是不分國界的,許多預報機構,例如歐盟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很早就將福衛三號資料納入預報作業系統;可以說,福衛三號第一次讓國際看見台灣太空中心的能力。」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特聘教授黃清勇分析。
福衛七號,是福衛三號的延續與再進化。
一○年,台美再次簽署技術合作協定,建立另一組六顆衛星系統接續福衛三號任務,提供更大量的觀測資料,光是台灣地區的資料量,就是福衛三號的三到四倍,得以強化天氣預測效能;擔任計畫主持人的朱崇惠,負責規畫衛星任務、協調台美團隊技術交流、與美方共同籌設資料處理中心與應用平台等任務。
氣象衛星的作用,是與地面雷達站、無線電探空等其他觀測技術互補,將所有資料輸入模型,得到氣象預測結果。舉例來說,海上無法設置觀測站,衛星觀測就成為海上天氣主要的資訊來源。
福衛三號與福衛七號最大的差異,在於福衛七號的軌道傾角較低,在南北緯三十度以內的熱帶及副熱帶區域,會有遠比福衛三號更密集的量測資料,可以改進對熱帶性低氣壓、颱風等天氣現象的預測精準度。
從一無所有到自主製造 全MIT氣象微衛星 預計後年升空
「福三之後,我們的目標是學著不靠別人,全部自己做。」朱崇惠指出,「自主製造」一直是台灣發展太空科學的重要目標,但因太空中心約兩百人的編制,無法一次負荷作業時間重疊的遙測衛星「福衛五號」與「福衛七號」,因此福衛七號的衛星本體與操控系統雖然都由台灣設計,製造仍發包給外國廠商執行,預計到二一年,全由台灣製造的氣象微衛星「獵風者號」才會發射升空。
儘管從設計到生產尚未全由台灣包辦,福衛七號在全球太空領域裡,卻已經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全世界其他用掩星技術的衛星,都是單顆上去(太空),只有福三和福七是星系。」朱崇惠解釋,單顆衛星與星系的區別,可以用一支溫度計和一組溫度計的概念來理解,福衛七號的六顆衛星正式進入六個不同軌道面後,每九十七分鐘可以繞行地球一圈,等於同時由六個不同角度量測大氣狀態,能提供遠比單顆衛星頻率更高、更全面的資訊。
福衛七號成國際矚目焦點 有效轉譯氣象資訊 提升預測準確度
除了資料量以外,有效將衛星傳回訊號轉為有意義的氣象資訊,無疑更為關鍵。朱崇惠自信指出,台灣經過多年、多顆衛星的累積,在解讀掩星技術量測資料的經驗與能力上,也有獨到之處,「人類還沒辦法百分之百精準預測天氣,能多觀測到一點資訊,對於預測準確度都會有很大幫助。」
黃清勇也分析,星系型態氣象觀測衛星的邏輯是「衛星愈多,精準度愈高」,直到發射衛星超過二十顆以後,效果才會逐漸飽和。福衛七號是考量預算與效益之間的關係以後,才決定發射六顆衛星。
「我每次參加國際會議,大家都知道台灣做的福衛七號,會很好奇地問我,台灣在這個領域有沒有什麼新發現。」黃清勇用個人經驗詮釋,如果福衛三號的意義是分享資訊、帶領台灣走進國際太空科技俱樂部,福衛七號則是進一步讓世界關注台灣在太空科技上的成果,甚至可能成為未來學習仿效的對象。
「我們一開始想要發展的就是niche(特色技術),而不是全方位什麼都做;就像提到瑞士,你會立刻想到鐘錶。現在講到太空科技,別人一定會想到台灣的氣象和遙測有一定實力。」看著自己「懷胎九年」終於完成這項得以造福全人類的貢獻,一向拘謹的朱崇惠也不禁露出滿意的淺笑。


福衛7號發射升空前,太空中心人員在美國作業廠房內對衛星功能進行最後測試。(圖片來源:國家太空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