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還想推動年輕人為消費生力軍,就得生產讓他們想要的產品,或增加他們的收入,讓他們覺得「只花」這麼一點點錢也不錯。
現在日本當政者及企業最傷腦筋的問題,是年輕人都變成「無欲」的聖人——不管什麼狀況,就是不大花錢。這種不花錢的傾向甚至已跟收入無關,連有錢的年輕人也不花錢,覺得沒什麼好花、想花、值得花的。
最具象徵性的,就是年輕人不想買車,根據資料,○七年三十歲以下的車主只有七%左右,比○五年的一一%大幅降低。半數以上年輕人都覺得車子花錢又麻煩,其他的交通工具就能滿足現在的生活;去考駕照的人減少,許多老牌駕駛學校因此關門;現在日本流行的一句話是「網路世代沒把汽車視為交通工具」。
電視上許多汽車廣告的基本概念是「我愛好車,因為我是男人」。好車以前等於是酷男的象徵,但對現在的年輕人而言,車子跟自己酷不酷沒關係;那樣的廣告其實是不了解現在年輕人的價值觀,無法刺激年輕人的購買慾。
年輕人不會想借外表或消費來表現自己,物質欲望很低,連許多科技新富也是住在很普通的小公寓,只要擁有自己愛的影視、電玩軟體,或被嗜好物包圍著就好,儲蓄意願比父母還高,一個月只花幾萬日圓;雖然自己搞科技,家電只要沒壞就繼續用,一點也不會喜新厭舊;甚至也不會想約會,因為約會很花錢、花時間、花力氣。
年輕人不消費也無所謂,但至少趁著還有活力時多出遠門、多見識世界上別的想法、事物,其實是不錯的;年輕時就自己設限關禁閉,過著不大需要跟別人溝通的自我滿足生活,其實也就是不大想有負擔、有責任。
像擁有車子,就必須跟社會發生關係,也相對有責任,如要取得駕照、要去聽課、遵守各種交通規則、租停車位、維修,每隔一段時間要送去車檢等等,需要接受相當多的社會約束。
而且,要養一輛普通的日本國產車,平均每年連折舊至少要花七十萬日圓,這也不是現在年輕人覺得為了耍酷而需要付出的代價。
也有看法認為這樣無欲的年輕人很環保、沒什麼不好,不過對於想要衝經濟數字的「大人」而言,就很傷腦筋!
若還想推動年輕人為消費生力軍,就得生產讓他們想要的產品,或增加他們的收入,讓他們覺得「只花」這麼一點點錢也不錯。
當然,最徹底的是「大人」們自己改變非消費不可的老式成長概念,用別的標準而不是GDP來計算一個社會的幸福度、成熟度。日本的「大人」即使衝完數字也不幸福,但有數字才有安全感;卻沒認真想增加年輕人的收入,只好罵年輕人不肯負責才不肯消費,事實上這樣是完全無濟於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