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政黨失去政權時,便會重新檢討定位、進行重大改革,英國工黨如此,美國民主黨亦是如此。
由此也可看出,民主黨內正在進行改革,這與當年英國工黨轉型所帶來的意義不相上下。
英國工黨過去一直走社會主義路線,主張產業國有化並保有強勢的工會;但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上台後,削弱工會力量,並推動國有企業民營化,帶來強有力的正面效益。
英國工黨過去一直走社會主義路線,主張產業國有化並保有強勢的工會;但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上台後,削弱工會力量,並推動國有企業民營化,帶來強有力的正面效益。
在當了十九年的反對黨後,布萊爾終於讓工黨改頭換面,並重掌政權;保守黨則似乎擺脫不了「永遠的反對黨」魔咒。
美國民主黨面臨的轉型雖然沒那麼明顯,但也非常重要。希拉蕊是舊民主黨的代表,也就是工人代表,在英國稱之為「勞工(labor)」;但是對美國人而言,labor這名詞太「社會主義」了。
美國民主黨面臨的轉型雖然沒那麼明顯,但也非常重要。希拉蕊是舊民主黨的代表,也就是工人代表,在英國稱之為「勞工(labor)」;但是對美國人而言,labor這名詞太「社會主義」了。
至於歐巴馬,你可以說他代表「現代民主黨」;現代民主黨黨員來自都市而非鄉村、為知識分子而非教徒、為專業人士而非勞工階級,也因此持反戰立場。
最近歐巴馬的言論,便清楚表達這種差異;他說,當政見貧乏時,最後便會訴諸槍枝與宗教,而這等同於種族歧視、仇外與粗陋的民粹主義;而那些陷入經濟困境的白種勞工階級,卻視此為宣洩壓力的管道。
最近歐巴馬的言論,便清楚表達這種差異;他說,當政見貧乏時,最後便會訴諸槍枝與宗教,而這等同於種族歧視、仇外與粗陋的民粹主義;而那些陷入經濟困境的白種勞工階級,卻視此為宣洩壓力的管道。
這樣的言論讓歐巴馬被批評者貼上與美國主流民意脫節、傲慢的知識精英的標籤。但這或許比較貼近全球其他地方的認知。
近兩個世紀來,歐洲征戰不絕,在二次世界大戰近乎毀滅後,歐洲人終於達成共識,堅決反戰,不再那麼強調宗教,主張生活品質與經濟平等更勝於經濟成長。就這方面看,美國人遠遠落後於歐洲人。
近兩個世紀來,歐洲征戰不絕,在二次世界大戰近乎毀滅後,歐洲人終於達成共識,堅決反戰,不再那麼強調宗教,主張生活品質與經濟平等更勝於經濟成長。就這方面看,美國人遠遠落後於歐洲人。
布希已成了好戰、反智、宗教狂熱,又極端資本主義的代言人;而這些特質正是歐陸過去二百年來,處於高度毀滅性戰爭的主要原因。
布希政策極具爭議性,甚至在美國也引起很大的反對聲浪,在此情況下,類似歐巴馬的政治人物便有崛起的機會。民主黨內改革方向的爭論早已進行多年,歐巴馬的出現,只是讓民主黨的兩派論戰更加台面化。
當政黨失去政權時,便會重新檢討定位、並進行重大改革,英國工黨如此,美國民主黨亦如此。
布希政策極具爭議性,甚至在美國也引起很大的反對聲浪,在此情況下,類似歐巴馬的政治人物便有崛起的機會。民主黨內改革方向的爭論早已進行多年,歐巴馬的出現,只是讓民主黨的兩派論戰更加台面化。
當政黨失去政權時,便會重新檢討定位、並進行重大改革,英國工黨如此,美國民主黨亦如此。
同時,執政黨不可能會針對所謂的「勝利公式」進行變革——既然以此政策勝選,為何還要改革?
因此有趣的是,把時間拉長來看,為國家制定出未來政治方向的政黨,通常是喪失政權的政黨,因為他們背負著尋求下一輪勝利公式的壓力。
在民主化日益成熟的台灣,這應該是相當有趣的參考背景。
在民主化日益成熟的台灣,這應該是相當有趣的參考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