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九年,五月,時任蘇聯共黨總書記的戈巴契夫訪問北京。中共高層群聚位於北京景山後街的米糧庫胡同三號鄧小平家中,請示這位握有實權的退休元老,該如何在內有學生占據天安門廣場的同時,接待這位蘇聯最高領導人。
「只握手,不擁抱」,極具象的形容了中國外交部對蘇共領導人的接待禮儀,同時也意味了中國要和這位推動「重建」政策,因而動搖蘇共威權的領導人,保持一定的距離。
十九年後的台北,當人們正沉浸在馬英九大勝,兩岸關係有望解凍的夢想之際,人們也應該重新思考台灣與中國的定位關係課題。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或許,鄧小平應對戈巴契夫的外交思惟,可以給台灣一些啟發,讓我們懂得在握手與擁抱之間,找到一個可以兼顧利益與距離的中庸之道。
所謂的利益,指的正是兩岸經貿的實質往來。本期的封面故事〈聚富.台灣〉,所報導的內容即在於各界對馬英九當選後將推動新政的期待,以及因此而帶來的台灣價值浮現的連鎖效應。
這樣的期待,並不只是一種想像,包括產業界的布局動作,乃至標準普爾對台灣主權評等展望,都將由負向調為穩定;這也顯見國內外各界,對於馬英九執政所抱持的善意與期待。
而其主要的著眼點,就在於兩岸關係的改善。尤其在過去八年,歷經民進黨過於「反中」情緒的執政之後,讓兩岸關係陷於僵局,錯失參與中國快速崛起的最大商機。這也是馬英九執政所最讓人期待處。
然而,即使如此,我們還是應該思考,在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發展的條件下,台灣未來該如何面對一個還會以六百多顆飛彈瞄準台灣,同時還會以優勢武力,鎮壓手無寸鐵的西藏人民的專制政權?
在握手之前,或許,馬英九還得重新深思,該如何與這樣的一個政權保持安全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