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台灣的層層設限,香港免遺產稅、免利息所得稅、免消費稅等「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作法,對新台幣形成擋不住的吸引力。在香港大賺境外理財生意的業者說,「(台灣)法令最好永遠不要開放,因為綁得愈緊,新台幣逃得愈快,我們生意就好做了!」
坦芮司所屬的避險基金公司就位在銅鑼灣的鬧區,著名的時代廣場就在旁邊。去年底,公司決定主打台灣市場,坦芮司帶著底下兩個人,單槍匹馬闖蕩,一年之內,在主要戰場的台中、高雄一帶,拿下將近港幣八億元的單子,占去年全公司三成以上業績,而且比重還在繼續上升。
儘管避險基金在台灣迄今仍屬於地下金融商品,但在香港金融開放的市場裡,毫無疑問,是今年度最夯的「年度商品」,但無聲悄然之中,也成了台灣「錢進香江」的最重要管道。
愈禁愈紅火
錢進香港 最愛避險基金
過去一年,像坦芮司所隸屬的基金公司具有香港獨立理財機構(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sor, IFA)身分、又鎖定台灣市場,在香港的中環、銅鑼灣一帶,就有將近十家,一年下來,保守估計下單量台幣三百億元跑不掉;他們看準中、南部市場有錢人不比北部少,卻是台灣本土銀行疏於耕耘的一群客戶,一趟又一趟地勤飛台灣,一待就是半個月以上。
今年以來,避險基金在台中、高雄一帶賣得嚇嚇叫,但囿於台灣法令限制,多半不敢聲張,只能靠投資人之間的口耳相傳,「吃好逗相報」。
有的是基金公司直接派人來接單,例如坦芮司的公司,而最早進入台灣市場的境外基金公司還有曼氏、盛世(Pacific World)、Superfund等全球知名的公司。
此外,台灣自己也有專門販售避險基金的業務員通路公司,例如台北市松勤路上就有人以投顧公司掛牌營業,其實賣的都是避險基金。這些通路必須經過香港基金公司的考驗,專業度也不差。但因台灣法令尚未開放,反而讓良莠不齊的各式通路在全台各地亂竄,無形中也讓台灣投資人的投資風險暴露在法令之外。
透過香港基金公司派人直接來台招攬生意,固然是避險基金在台灣地下金融四處竄動的主要管道,但這條隧道四通八達,形式不一,如今盛行的「貴婦團」香江三天二夜遊,據說最早就是避險基金公司想出來的。
有的是基金公司直接派人來接單,例如坦芮司的公司,而最早進入台灣市場的境外基金公司還有曼氏、盛世(Pacific World)、Superfund等全球知名的公司。
此外,台灣自己也有專門販售避險基金的業務員通路公司,例如台北市松勤路上就有人以投顧公司掛牌營業,其實賣的都是避險基金。這些通路必須經過香港基金公司的考驗,專業度也不差。但因台灣法令尚未開放,反而讓良莠不齊的各式通路在全台各地亂竄,無形中也讓台灣投資人的投資風險暴露在法令之外。
透過香港基金公司派人直接來台招攬生意,固然是避險基金在台灣地下金融四處竄動的主要管道,但這條隧道四通八達,形式不一,如今盛行的「貴婦團」香江三天二夜遊,據說最早就是避險基金公司想出來的。
對於下單量沒那麼大的客層,基金公司請客戶自己飛到香港,開戶下單,行程中,住四季酒店、吃福臨門的魚翅都算基本配備。
不過,避險基金其實只是資金外送的其中一條地下管道,儘管這條「海底隧道」口徑大、水量充沛,嘩啦啦的特大流量早成了台灣資金外流的主幹道。
資金下水道
券商在港轉投資公司為濫觴
事實上,更早之前,在避險基金公司還沒有跨海前來招攬客戶之前,台灣券商在香港的轉投資公司,其實才是真正台灣人下單買避險基金的主要通路。
不過,避險基金其實只是資金外送的其中一條地下管道,儘管這條「海底隧道」口徑大、水量充沛,嘩啦啦的特大流量早成了台灣資金外流的主幹道。
資金下水道
券商在港轉投資公司為濫觴
事實上,更早之前,在避險基金公司還沒有跨海前來招攬客戶之前,台灣券商在香港的轉投資公司,其實才是真正台灣人下單買避險基金的主要通路。
但只要一問到此,所有台資券商均三緘其口,沒有人願意面對這個敏感的話題,有的券商更為了迴避金管會的監理,由香港轉投資公司再轉投資BVI公司(英屬維京群島註冊之公司),繞一圈再回台搶生意。
早幾年,群益證券關係企業在香港的行銷部隊不僅為數眾多,而且專業度佳,業內人提及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讚,據說群益全盛時期,第一名的業務員年薪百萬美元幾乎是稀鬆平常的事,換算下來等於一年接了台幣二十五億元的業績。而今年新躥出的包括台証、元大,銷售成績都好到足以讓整家轉投資公司過個口袋滿滿的好年。
另外,這兩年才開始加入戰局的銀行通路,也成了避險基金的主要通路之一。國內共有十四家銀行在香港設有分行,這些香港分行拜境外財富管理之賜,財源滾滾而來,許多避險基金看準這條「明媒正娶」的通路,紛紛私下登門拜訪,只要下單量夠大,銀行基本上「什麼東西都買得到」,當然也包括避險基金。
而私人銀行(private banking,簡稱PB)的通路就更不用說了,PB什麼都賣,但收入的最大宗還是避險基金;據了解,以最深耕台灣市場的瑞士銀行(UBS)為例,光是主跑台灣市場的業務員就有一百多位,保守估計整個香港市場上,以台灣市場為主的業務員至少超過三百位,假設以每人手上三千萬美元的資產規模估算,資產規模就是一百億美元,其中大約有七成來自避險基金,而每年新接下單量大約是手上資產的四分之一,換算大約今年從台灣市場上簽走台幣六百億元。
「二○○七年,肯定是台灣金融史上,將投資資金最快速、也最大量地往香港送的一年,」一位在香港《明報》上闢有專欄的避險基金公司董事總經理,親口告訴《今周刊》記者,「金額至少一百億美元(折合台幣約三千三百億元)。」除了避險基金之外,共同基金也是熱賣商品,而近期才在台灣人之間開始口耳相傳的保險,則被視為新躥起的耀眼明星。
最夯兩基金
台幣三三○億跨海追捧
共同基金的通路,主要還是以銀行為主。這兩年,「首域中國」、「霸菱香港」兩檔基金,在香港的台灣人圈子裡,簡直成了共同基金的代名詞,所有台灣銀行的香港分行,光是靠這兩檔基金,就可以養上七、八位理專。
位在九龍海港城辦公大樓內的兆豐銀行香港分行經理蔡永義親口證實,儘管去年才剛領到財富管理執照,甫開張,最近每個月手續費直衝台幣近二千萬元,主要靠的就是這兩檔基金,換算每個月至少熱賣超過六億元的基金,如今該行財富管理中心占了分行快一半面積,隱身在寸土寸金的海港城內,每個月房租就逼近一七○萬元。
一位浸淫這項產業多年的銷售高手告訴《今周刊》,以「首域中國」目前基金規模約為十七、八億美元來看,至少有五億美元來自台灣人的貢獻,換算台幣超過一七五億元,基金規模足以在國內股票型基金中擠入前十大;兩檔基金加總至少就有十億美元是台灣錢跨海前來追捧,換算約有新台幣三百三十億元。
「首域中國」和「霸菱香港」有多紅火?根據業內消息透露,所有國銀的香港分行中最賺錢的一家,台面上大約有二十幾位理專,今年光是手續費收入,大約就有五百萬美元,等於台幣一.七五億元,其中八成來自這兩檔基金的貢獻,等於至少賣了五十億元基金。
閃躲金管會
大餅當前 國銀化明為暗
兆豐銀行的香港分行,因為境外財富管理業績直線上升,其中許多客戶是「不請自來」,獲利貢獻度已經成為全行第一大行。許多香港分行都是「兩套帳」,早已是業內公開的祕密,無論對外公布的業績、理專人數都只是「滿足主管機關需求」,不是刻意作假,業者無奈地說,「生意好到擋都擋不住,這是市場上最真實的聲音,但『引導資金外流』的罪名誰擔當得起」?
國銀搶做生意之餘,還得閃躲金管會的三令五申。之前金管會嚴查香港分行派人飛回台灣服務客戶,但商機就在眼前,業者說,主管機關硬要「反市場操作」,只是逼業者化明為暗。客戶其實只要到香港分行的櫃台一問,銀行都會告知如何在台灣就可就近開戶、匯金等相關事宜。
不過最讓國銀不平的是,主管機關只敢打蒼蠅,不能拍老虎。為了閃避台灣金管會的緊迫釘人,許多外銀根本不想在國內設置分行,而是直接在香港分行中設立「Taiwan team(台灣團隊)」,和避險基金公司一樣,派人直接飛台服務客戶,共同基金的單子一下就是五十萬、一百萬美元,金管會也只能兩手一攤,莫可奈何,但對國銀而言,其實是不公平競爭。
除了國銀之外,香港匯豐銀行是台灣人到香港開戶數最多的銀行,香港居民說,今年上半年,到匯豐開戶只要排隊等半小時,但《今周刊》記者赴匯豐銀行大樓實地觀察,近期港股回檔,開戶人潮再度湧現,整個銀行大廳擠滿人潮,如今開戶起碼要等候一個小時,等候期間,耳邊充斥著台語交談,櫃台行員一看到是台灣人,立刻拿出「首域中國」和「霸菱香港」兩檔基金的DM說:「你們台灣人都買這個啦!」台灣人果真是匯豐銀行的超級大戶。
血拼新標的
保險成為境外理財新戰場
基金賣到手軟之外,近期,業者又嗅到新的商機——保險。香港保險公司由於營運成本比率控制得宜,而且投資標的多元,資金運用報酬率也比台灣的保險公司高,因此許多類型保險換算下來,保單都比台灣保險公司便宜不少,只要沒有必須迅速理賠的險種,例如醫療險,都是香港保險公司拿來主攻台灣市場的利器,其中又以儲蓄險和分紅保單賣得最是聒聒叫,其中不乏國際級知名大型保險公司,例如全球最大的安盛(AXA)保險集團、全球集團(Transamerica)的全美人壽等等。
當地的台灣人說,「每個禮拜都可以看到台灣人的旅遊團在中環的安盛大樓門口下車,魚貫而入,走進去買保險,而內地來的觀光團就更多了,三輛大型遊覽車開來,二、三百人就進場了。」
仲介業者透露,光靠台灣人的旅遊團,今年全美人壽在香港就簽下超過八千萬美元的台灣人保單。台灣人發揮等同血拼的功力,讓世界級的大型保險集團刮目相看,據悉明年保險市場將有一番激烈廝殺,而最受惠的,無疑是台灣投資人。
境外的保險商品,就像是新升起的閃耀新星,剛剛開始成為境外理財的新戰場,不少業者已經提前嗅到商機,開始磨刀霍霍,目前為止,永豐銀行跑第一,率先在香港成立轉投資的保代公司,而還有好幾家不願透露的銀行,也已經執照在手,明年就要開張營運。
投資香港,著眼中國,當然是台灣錢不畏法令三令五申勇敢前進香江的主因之一,但當地台灣去的業者不斷提醒記者,香港免遺產稅、免利息所得稅、免消費稅,金融市場開放,資金進出自由,才是吸引新台幣如大江滔滔不絕湧進香江的主因,問到台灣法令應該開放嗎?業者立刻用力搖頭說,「千萬不要!因為法令綁得愈緊,台灣錢才會逃得愈快,我們生意才會好做。」
早幾年,群益證券關係企業在香港的行銷部隊不僅為數眾多,而且專業度佳,業內人提及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讚,據說群益全盛時期,第一名的業務員年薪百萬美元幾乎是稀鬆平常的事,換算下來等於一年接了台幣二十五億元的業績。而今年新躥出的包括台証、元大,銷售成績都好到足以讓整家轉投資公司過個口袋滿滿的好年。
另外,這兩年才開始加入戰局的銀行通路,也成了避險基金的主要通路之一。國內共有十四家銀行在香港設有分行,這些香港分行拜境外財富管理之賜,財源滾滾而來,許多避險基金看準這條「明媒正娶」的通路,紛紛私下登門拜訪,只要下單量夠大,銀行基本上「什麼東西都買得到」,當然也包括避險基金。
而私人銀行(private banking,簡稱PB)的通路就更不用說了,PB什麼都賣,但收入的最大宗還是避險基金;據了解,以最深耕台灣市場的瑞士銀行(UBS)為例,光是主跑台灣市場的業務員就有一百多位,保守估計整個香港市場上,以台灣市場為主的業務員至少超過三百位,假設以每人手上三千萬美元的資產規模估算,資產規模就是一百億美元,其中大約有七成來自避險基金,而每年新接下單量大約是手上資產的四分之一,換算大約今年從台灣市場上簽走台幣六百億元。
「二○○七年,肯定是台灣金融史上,將投資資金最快速、也最大量地往香港送的一年,」一位在香港《明報》上闢有專欄的避險基金公司董事總經理,親口告訴《今周刊》記者,「金額至少一百億美元(折合台幣約三千三百億元)。」除了避險基金之外,共同基金也是熱賣商品,而近期才在台灣人之間開始口耳相傳的保險,則被視為新躥起的耀眼明星。
最夯兩基金
台幣三三○億跨海追捧
共同基金的通路,主要還是以銀行為主。這兩年,「首域中國」、「霸菱香港」兩檔基金,在香港的台灣人圈子裡,簡直成了共同基金的代名詞,所有台灣銀行的香港分行,光是靠這兩檔基金,就可以養上七、八位理專。
位在九龍海港城辦公大樓內的兆豐銀行香港分行經理蔡永義親口證實,儘管去年才剛領到財富管理執照,甫開張,最近每個月手續費直衝台幣近二千萬元,主要靠的就是這兩檔基金,換算每個月至少熱賣超過六億元的基金,如今該行財富管理中心占了分行快一半面積,隱身在寸土寸金的海港城內,每個月房租就逼近一七○萬元。
一位浸淫這項產業多年的銷售高手告訴《今周刊》,以「首域中國」目前基金規模約為十七、八億美元來看,至少有五億美元來自台灣人的貢獻,換算台幣超過一七五億元,基金規模足以在國內股票型基金中擠入前十大;兩檔基金加總至少就有十億美元是台灣錢跨海前來追捧,換算約有新台幣三百三十億元。
「首域中國」和「霸菱香港」有多紅火?根據業內消息透露,所有國銀的香港分行中最賺錢的一家,台面上大約有二十幾位理專,今年光是手續費收入,大約就有五百萬美元,等於台幣一.七五億元,其中八成來自這兩檔基金的貢獻,等於至少賣了五十億元基金。
閃躲金管會
大餅當前 國銀化明為暗
兆豐銀行的香港分行,因為境外財富管理業績直線上升,其中許多客戶是「不請自來」,獲利貢獻度已經成為全行第一大行。許多香港分行都是「兩套帳」,早已是業內公開的祕密,無論對外公布的業績、理專人數都只是「滿足主管機關需求」,不是刻意作假,業者無奈地說,「生意好到擋都擋不住,這是市場上最真實的聲音,但『引導資金外流』的罪名誰擔當得起」?
國銀搶做生意之餘,還得閃躲金管會的三令五申。之前金管會嚴查香港分行派人飛回台灣服務客戶,但商機就在眼前,業者說,主管機關硬要「反市場操作」,只是逼業者化明為暗。客戶其實只要到香港分行的櫃台一問,銀行都會告知如何在台灣就可就近開戶、匯金等相關事宜。
不過最讓國銀不平的是,主管機關只敢打蒼蠅,不能拍老虎。為了閃避台灣金管會的緊迫釘人,許多外銀根本不想在國內設置分行,而是直接在香港分行中設立「Taiwan team(台灣團隊)」,和避險基金公司一樣,派人直接飛台服務客戶,共同基金的單子一下就是五十萬、一百萬美元,金管會也只能兩手一攤,莫可奈何,但對國銀而言,其實是不公平競爭。
除了國銀之外,香港匯豐銀行是台灣人到香港開戶數最多的銀行,香港居民說,今年上半年,到匯豐開戶只要排隊等半小時,但《今周刊》記者赴匯豐銀行大樓實地觀察,近期港股回檔,開戶人潮再度湧現,整個銀行大廳擠滿人潮,如今開戶起碼要等候一個小時,等候期間,耳邊充斥著台語交談,櫃台行員一看到是台灣人,立刻拿出「首域中國」和「霸菱香港」兩檔基金的DM說:「你們台灣人都買這個啦!」台灣人果真是匯豐銀行的超級大戶。
血拼新標的
保險成為境外理財新戰場
基金賣到手軟之外,近期,業者又嗅到新的商機——保險。香港保險公司由於營運成本比率控制得宜,而且投資標的多元,資金運用報酬率也比台灣的保險公司高,因此許多類型保險換算下來,保單都比台灣保險公司便宜不少,只要沒有必須迅速理賠的險種,例如醫療險,都是香港保險公司拿來主攻台灣市場的利器,其中又以儲蓄險和分紅保單賣得最是聒聒叫,其中不乏國際級知名大型保險公司,例如全球最大的安盛(AXA)保險集團、全球集團(Transamerica)的全美人壽等等。
當地的台灣人說,「每個禮拜都可以看到台灣人的旅遊團在中環的安盛大樓門口下車,魚貫而入,走進去買保險,而內地來的觀光團就更多了,三輛大型遊覽車開來,二、三百人就進場了。」
仲介業者透露,光靠台灣人的旅遊團,今年全美人壽在香港就簽下超過八千萬美元的台灣人保單。台灣人發揮等同血拼的功力,讓世界級的大型保險集團刮目相看,據悉明年保險市場將有一番激烈廝殺,而最受惠的,無疑是台灣投資人。
境外的保險商品,就像是新升起的閃耀新星,剛剛開始成為境外理財的新戰場,不少業者已經提前嗅到商機,開始磨刀霍霍,目前為止,永豐銀行跑第一,率先在香港成立轉投資的保代公司,而還有好幾家不願透露的銀行,也已經執照在手,明年就要開張營運。
投資香港,著眼中國,當然是台灣錢不畏法令三令五申勇敢前進香江的主因之一,但當地台灣去的業者不斷提醒記者,香港免遺產稅、免利息所得稅、免消費稅,金融市場開放,資金進出自由,才是吸引新台幣如大江滔滔不絕湧進香江的主因,問到台灣法令應該開放嗎?業者立刻用力搖頭說,「千萬不要!因為法令綁得愈緊,台灣錢才會逃得愈快,我們生意才會好做。」
詭譎的生意經,凸顯市場最真實殘酷的一面,台灣法令綁住自己經濟體的成長性,卻綁不住資金尋求高成長的動力。
香港金融市場的熱絡與多元性,一如冬陽暖烘烘,卻照得台灣人的心瞬間涼了下來。
香港金融市場的熱絡與多元性,一如冬陽暖烘烘,卻照得台灣人的心瞬間涼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