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領域架構漸趨成熟,台灣有必要簡化成文法律內容,讓社會及經濟不必再承受老舊法規的綑綁而動彈不得。
梭羅筆下一八四○至五○年代的美國政治發展,與近年的台灣極為近似;當時美國的各項政治話題,爭論到最後,都成為黑奴存廢與否的單一議題。
當時沒有所得稅或財產稅,政府的收入仰賴貨物稅、關稅及人頭稅;其中人頭稅是單一稅率,惟有繳交人頭稅,才有權行使投票權;這項規定意味著,只有男性,在大多數州中惟有白人男性,才能享有投票權。
梭羅堅持原則、不輕易妥協,也是一位傑出的作家,其最有名的《湖濱散記》(Walden),便是描寫他在波士頓郊外的瓦爾登湖(Walden Pond)過著自給自足的農莊生活;在那裡,他可以不需違背自己的基本原則。但是當他回到都市,便須面對人頭稅的問題。他之所以痛恨人頭稅有二大原因,首先,他認為要繳稅才能享有投票權,是對民主制度的公然侮辱;而且在人頭稅制下,惟有富有的白人,才能擁有投票權。
其次,梭羅認為,人頭稅是繳給堅定維繫黑奴制度的政府,因此堅拒繳納,而他也因而鋃鐺入獄。與他齊名的好友愛默生前去獄中探望時說:「你怎麼會入獄?」梭羅卻答道:「那你怎會在外頭逍遙?」
任何政府都希望政治體制能持續下去,有趣的是,持續最久且最穩固的政治制度,通常不是牢牢掌控細節的政府,而是最具彈性、能適時修正的制度。這種制度不需來自外部的壓力,本身沒有太多成文法規,卻有改善的能力。英國是史上最悠久的民主制度國家,但英國沒有成文憲法;英國政府是普通法的始祖,這類法律大部分是因襲過去的案例而來,而非以僵化的法條為基礎,因此可以因應時代變遷而快速修正;法律修訂循序漸進,風險及錯誤也因而降至最底。
英國的君主立憲體制歷史達數百年之久,已與憲法融為一體。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及議會大廈至今仍充滿生氣,沒有人敢說它們不合時宜。如果日後蘇格蘭人民決定脫離英國而獨立,那麼這項制度的彈性,將再度擴大到可不經過戰爭而容許國家分裂。
台灣雖是海島國家,但卻沿襲僵化的大陸法系;儘管司法改革的聲音日漸普遍,也偶見成績,但仍嫌緩慢,司法本身也缺乏足夠的獨立與權力。台灣企業的競爭力在國際享有盛名,但也以不遵守「不合宜」的法條著稱。隨著各領域架構漸趨成熟,台灣有必要簡化成文法律的內容,讓社會及經濟不必再承受老舊法規的綑綁而動彈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