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改選,新的政治勢力出現,台灣政經發展值得關注。日前財經學者專家在《今周刊》舉辦的「選後政經趨勢解析」高峰論壇中,反映台灣最關鍵的問題,未來如何進行金融改革?如何正視台灣在區域經濟中的發展角色?提出精闢見解。
謝金河:○五是關鍵挑戰年
從這次選戰結果分析,基本上對台灣政治勢力版圖影響很小,泛藍、泛綠的基本盤變化不大,簡單說,就是「船過水無痕」,選前選後生態相差不多,但其中玄機卻不少。
譬如今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五‧九三%,是自一九九七年來最高的一年,但觀察明年卻是危機重重、充滿挑戰,大部分國人都希望未來執政黨能帶領台灣面對經濟挑戰;反映在這次的選票上,很清楚地看到百姓「求發展、圖出路」的堅定意念,這也是泛綠打制憲、搞正名,獲得掌聲不多的因素。
金融改革是政府明年財經政策的重大方向,尤其現行所得稅的七○%,都由薪水階層繳納,反映出台灣獎勵投資條例過多,免稅漏洞太大,是否有如此多的企業可以免稅,應深思檢討;而在金融整併問題上,也應督促官股銀行減半目標,過去銀行業超過七成由政府壟斷,若想提升銀行的競爭力,是必須立即實行的。
進入台灣股市二十多年來,感到最無味、茫然的是近三個月,為何呢?台灣過去股票市場要漲、或跌,都是世界第一名,但現在國際間無論漲跌,台灣均不動如山,成交量也萎縮到四、五百億元,這代表台灣有許多資金正加速外流,而我常說台灣經濟有「逢四必旺、逢五必衰」的週期定律,明年○五年就是關鍵的挑戰年。
李紀珠:高品質人力資源拚經濟
以往獲邀各界演講時,我提出「小國大經濟」的概念,原因之一,九六年台灣國民所得就達到一萬三千美元,而從世界各國的競爭力報告中也可看出,小國排在前十名中有八個國家,反倒是G7的大國只排進兩國,顯示小國有發揮競爭力的優勢。
而歐洲的愛爾蘭在九○年時,也有這項實力,不過就世界銀行公布的資料顯示,愛爾蘭去年國民所得已到達三萬三千美元,反觀台灣在九年後,還在原地踏步。現在愛爾蘭號稱歐洲之光,國民所得超越大陸的英法德等國,原因在於思惟不同。
面對歐盟崛起,愛爾蘭並不憂慮,反而認為自身位置相當有利,將眼光放在處於美國、歐盟這兩大經濟勢力中間,這印證中國市場的崛起,對台灣並非不利,而應思考如何利用自由貿易區的發展趨勢,打破領土界線限制,運用質量高的人力資源衝刺經濟。
政府必須正視東協加一(中國大陸),或是東協加三(中日韓)的發展,避免台灣經濟邊緣化危機,加速產業轉型升級。台灣是一個小國,必須利用全球資源,而世界的競爭力絕對沒有僥倖,因為全世界的競爭是精英競賽,時間更不可能等待台灣。
執政黨過去四年政府支出裡有十%在付公債利息,一年花在教育上也不過一六%,債務累積速度過快,並無改善跡象,政府應評估花錢的成本效益。
譬如擴大就業服務方案花了兩百億元,但在根本的就業輔導問題上,卻不見更有力投資,因此長期來看,花了兩百億元解決失業問題,僅能治標,無法治本。
洪奇昌:尋找可操作的兩岸議題
此次立委選舉的席次結構並未改變,因此純粹想以席次改變,期待立法院未來在財經法案或兩岸議題上,產生結構性改變,確實有些困難,還得看政黨領導人及立院黨團領袖是否願意盡最大的誠意,來化解政治上的差異,選擇優先的財經法案,作政府施政的優先程序。
兩岸關係在選後會有改善嗎?我個人沒有答案。但我卻明確知道,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是台灣經濟發展非常必要的因素,才能支撐外商投資信心,或是國內投資意願、消費信心的提高。
所以尋求可操作,而非談空泛不可及的兩岸議題,相當重要。以前說要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和平架構等議題,但在雙方缺乏互信下,都很難以操作,因此我認為有三項是可以操作,也對台灣發展有幫助的議題。
第一是開放大陸民眾來台觀光,這對提振國內消費市場,或刺激台灣觀光旅遊業的發展,有絕對性幫助。
第二是加速兩岸貨運便捷化,現在台灣空運界擁有將近三十多架的747-400貨機數量,遠遠領先大陸所有航空公司的貨機總數,而台灣的強項電子業需要零組件半成品的快速返台加工,因此在人員三通之前,如何達成貨運先行,應當優先考量。
第三、目前台灣資本市場面對資金外流的危機,是否能盡速開放海外台商回台上市,也是可操作性議題。
白文正:移民政策招攬人才
台灣如何提供更好的環境、建立外資的信心?政黨大和解當然是首要指標,這是解決台灣經濟問題的根本。
至於去年中國推動CEPA政策後,讓香港股市從七千點一路上探八千多點,台灣若也能通過合理的移民政策,使全世界精英,具有財力、技術的人士來台定居、消費、繳稅,必定能促進台灣資本市場活絡,畢竟近年台灣精英出走、資金外流的情況實在太嚴重了。
再者,賦稅改革也是一項重點,如果台灣一直堅持過高的遺產稅、偏重的營利事業所得稅,外資資金仍會裹足不前,因此重新檢討賦稅政策,才能讓台灣在亞洲國家中占有競爭力優勢。最後,未來台灣能否成為泛太平洋的金融中心平台,也是重要關鍵,讓國際資金出入都經由這個平台進行交易,台灣雖小,卻有完善資本市場、人才及豐沛資金,足以提供平台的建立。
從歐盟統合情勢的發展來觀察,兩岸不妨從經濟體結合的方向來思考,雖然兩岸關係錯綜複雜,但歷史先例可循,英法百年戰爭的最後,不也找到了出路?從經濟尋找兩岸合作的切入點,是政府該明確考量的重點。
張忠本:全力發展台灣科技
台灣是一個島國,資源少,市場小。但台灣雖小,卻有許多世界最大的工廠及世界第一的產品;從傳統的運動鞋、自行車、網球拍;到塑化原料ABS、TPE、聚酯纖維;再到科技產品光碟片、光碟機、監視器、筆記型電腦、晶圓代工、無線網路、LED等。這是台灣過去五十年篳路藍縷發展的成就;也是台灣能屹立不移的本錢。
台灣生存的命脈是「經貿」,台灣競爭優勢是「科技」。任何妨礙台灣經貿發展,一時又無法獲致國內外共識的政治議題都應擱置。全力發展台灣的科技競爭優勢,成為科技強國立足世界。不要讓無謂的「政爭」虛耗國力,把台灣過去的經濟成就毀於一旦。
今天中國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占二四‧五%;以及台灣對中國貿易出超逾全國貿易總出超。台灣是世界資訊王國,但是產品七成以上都在大陸組裝、加工。台灣與中國經貿關係已密不可分。美國社會學家華勒斯說第三世界的經濟受世界經濟影響大於國內經濟的主導性。
台灣雖具有IT產業全球分工中製造龍頭角色;但仍未切入產業與技術的「核心」或「主導地位」。
台灣經濟仍要隨世界經濟潮流走,其中之一是「產業無國界」、其二是中國經濟的崛起。台灣若不能順應潮流而閉關自守,或逆勢操作,只有日益「空洞化」及「邊陲化」。(本期轉載自今周刊第4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