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前後,國際媒體齊聚台灣。CNN與BBC這類的新聞頻道上,台灣經常是頭條。就這樣長驅直入,我們的民主現狀,無遮掩地攤開在世人面前。
比起視覺媒體,文字多了說理的空間。中文報刊偶有文章,對這次選舉經驗以及爾後的政黨發展、世代交替、族群關係等,從民主深化的方向做出探討。外面的英文媒體也間歇出現對台灣民主的客觀評價。舉例來說,三月三十日的香港《南華早報》社論版,寫著:"Fortunately, law and order has been maintained even as the controversy drags on. This speaks volumes about the maturity of Taiwanese society and the restraint of the citizen.",翻譯成:「選舉爭議延續至今,仍然維持法治與秩序,充分展示台灣社會的成熟及人民的自制。」
除了肯定投票過程中沒有暴力,並稱許眾人監看的情況下,選舉作弊的情形亦不明顯:"Thousands of election monitors and journalists witnessed the elections, with no credible allegations of fraud having surfaced." 就在同一日,香港城市大學教授鄭宇碩(Joseph Cheng)也在這份英文報的意見版發表「扭曲民主邏輯」(Twisting the logic of democracy)專文,針對有人把台灣選後亂象認為是民主的惡果,看作民主的反面教材。他駁斥道,台灣這場激烈選戰結果差距甚微,如果不是因為有民主機制,早就血流成河了。
換句話說,台灣不必妄自菲薄。即使攤開在人前由人檢視,若花些心力披沙瀝金,便可以看見台灣社會呈現的韌性,其實也就是民主制度的韌性。
民主同時也提供社會學習的機制:讓民眾由操作中理解規範,在實踐中改變過去的行為方式。這一次,由於是眾所矚目的社會爭議,人們無形中學到了當雙方相持不下,為什麼司法體制最能夠平息兩造——激情將自動在邏輯言辭中被冷處理,透明而公開地,法庭為爭議找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
合議庭的審判長吳景源在首次庭訊中,特別告訴雙方的律師團,雙方應該隔離選舉情緒,既然已經進入司法程序,就一切回歸法律面,從法理上言辭辯論。
吵鬧歸吵鬧,情緒性的字眼無益於解決問題,有賴獨立的司法體制,做出雙方遵守的公開裁決。
這時候,替台灣覺得冤枉。過去兩個星期,激情場面留在視網膜上,後來這些理性的層次,反倒引不起外國電子媒體的注意。接下去,其實不怕人們繼續關注,怕的是外國媒體對台灣失去興趣。只要保持興趣,就會看到台灣這種社會學習的進程,包括了民主制度裡的自我調節與凡事在法制中繼續協調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