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循環是否邁入擴張期,研究報告所在多有,但只在複誦已經發生的事實,對投資決策一點參考價值都沒有。就像走在路上,已淋了一身濕,還需看氣象報告說:「下午有大雷雨」嗎?
為什麼零售會好?因為景氣變好了,就這麼簡單。
景氣復甦 市場大好
如果轉移目光到資訊產業, 諸如 IDC 之類的產業研究單位,會在三或四個月後告訴我們:產業在二○○三年最大的變化,一則為筆記型電腦逐漸取代桌上型電腦,成為個人電腦的主流;另一個趨勢為,液晶面板顯示器取代映像管成為監視器的主流。
「 You do not need a weather reporter to tell you the weather. 」這是Bob Dylan 在六○年代反戰時期流行的歌,過去一周心情忐忑難安的投資人,實在要好好想想這句歌詞的意義。預測其實不太難,領先市場「早知道」也不需特異功能。
經濟循環是否邁入擴張期,應該不需要再討論了。經建會公布景氣對策訊號燈,已經連續三個月亮綠燈;華爾街日報訪問中國信託執行長陳聖德,確認台灣的經濟已經脫離 SARS 的傷害而成長;類似的報告還所在多有,這些,就是前面說的氣象播報員所播報的氣象。雖然格式都很正式,都很有學問的樣子,但只是在複誦已經發生的事實,對投資決策一點參考價值都沒有;就好像走在大馬路上,忽然烏雲密布下起大雨,淋了一身濕,還需要晚上看氣象報告說:「下午有大雷雨」嗎?
產業研究員與各公司的發言人都不敢對六個月以後的發展表示意見,但只要把目光放遠,現在就可以確定未來兩年全球投資市場,將反映過去三年投資不足造成的後果,也就是上游原料將持續上揚;特別是人造的原料,包括積體電路、面板、電子元件、運輸的艙位、資金等等。
貨缺價漲 投資人福音
因為不管是晶圓廠還是貨輪,都不是今天想擴張,明天就能生出來的。而整個產業,包括生產者與資金提供者,在經歷這三年泡沫破滅的教訓之後,都異常小心,間或有破產者退出、火燒或關廠的因素,導致供需不平衡的狀況,陸續產生於各個產業。報紙寫的運費大漲,只是這種模型運作的結果之一。
如果再仔細推論,下游的組裝、產能也不見得想擴就能擴出來,所有的研究都指向大陸、東歐這些前共產國家的人力釋放出來,造成全球的就業失調;暗示著,後頭還有十幾億的勞動大軍,隨時要投入生產的恐怖景象。
但廉價的勞力與土地,並不是製造的惟一競爭要素,為什麼台商在大陸生產的東西可以行銷全世界,當地廠商的產品,卻出不了海關?另一個被忽視的問題,要上生產線的勞工,可不是會吃飯就好,十三億人口雖多,能派上用場的,可能就是現在在東莞、昆山那幾千萬人。真要再把工廠往西北遷,只怕省下的人工不足以涵蓋增加的成本。
事情就這麼簡單,景氣好了,大家買東西的意願提高,但是越往上游,這幾年的投資越少,於是乎就有缺貨漲價的情形。試問,股價會不會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