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場小型的座談中,面對目前台灣社會普遍存在的動盪之感,有人認真地提到:台灣知識力的累積、經濟力的提升已經到了一定程度,十年生聚、十年教訓,這些年裡,為什麼沒培養出更強的凝聚力量?
諸多可能的答案中,試著提出兩個思辨的方向。
一、沒有適當的座標,不知道台灣的價值何在。
在過去,經濟產值是台灣人自信心的來源,外匯存底是我們估算自己價值的標準。換句話,我們的參考座標上只有一根軸線:就是賺了多少錢,多少錢入帳,實際的數字才讓我們信服。近年來,數字上輸了上海,輸了北京,我們就慌了手腳。我們不曾把台灣的優點一一列舉,從人權意識的生根、市民社會的進展,到生活內容的細緻體貼,這才是台灣最精采的地方。尤其在華人社會中開啟民主的榜樣,即使出現改革的亂象,仍然值得台灣人為自己所進行的民主實驗大聲喝采。
二、沒有清楚的願景,不知道台灣的明天何在。
對未來缺乏信心,對台灣代表的進步力量(可以做出貢獻於中國大陸,甚至形成一股良性的拉力)缺乏認識,除了爭先到大陸上找尋商機,彷彿台灣人捨此沒有明天。
無論統派獨派,其實有志一同地加強了這種鴕鳥心態。其中獨派只求自保,恨不得用橡皮擦掉與大陸的任何聯繫,最好這個島嶼隨著洋流愈漂愈遠,跟大陸的關係割藤一樣千休永斷。至於統派,往往又服膺於過時的民族主義,血濃於水地等著被統一,卻不曾思索這個島嶼的前瞻性實驗對全中國(甚至整個華人社會)的價值所在。反諷的是,愈是避而不談只看目前,中國大陸反倒陰魂不散,愈發變成我們台灣人的罩門。任何與未來相關的想像,只要中國大陸這個背景浮現,一概烏雲罩頂陰鬱異常。於是,明天……想不下去了。
另一方面,選舉時總有人舞弄符號標籤,造成惶惑。以至於目前台灣像葉慈(二度降臨)詩裡說的:「好人缺乏信念,壞人充滿激情式的亢奮。 」( The best lack all conviction, while the worst / Are full of passionate intensity )
葉慈形容的是第一次大戰結束的愛爾蘭,那時候,整個歐洲民生凋敝,群魔亂舞。目前,人們若是消極下去,各種負面思惟與負面語彙終將唱衰台灣;積極地看,台灣人認清自己的獨特性,進一步領先潮流,目前正是引導對岸步向民主演進的歷史時機。
為什麼目前的台灣不能夠聚人、聚氣、產生某種凝聚力?上面兩種負面思惟所勾勒的悲調下,一則,由於認不清台灣在過去歲月累積的優勢,我們習慣性地低估自己;再則,往未來看,只擔心在對比之下台灣顯得微不足道︰太小,太單薄,太邊緣,終將擋不住大陸的磁吸效應。
目前這個分水嶺上,探討樂觀氣氛二度降臨的契機︰一方面,台灣人需要的是嶄新的參考座標。在一套除了具體數字也包括抽象價值在內的軸線上,我們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另方面,不再畫地自限,不再標語口號,理性地為明天勾畫前景。什麼是我們台灣的利基所在?為什麼台灣的文化力量(包括流行文化的影響)必然將帶來對岸的良性演進?此時此刻,抱著海島文化本質上的樂觀,抱著海島引領大陸的企圖心,座標清楚,願景浮現,讓我們停止負面思惟,再一次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