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巧合,歷年股市重挫,幾乎都發生在中秋節前後。民國七十七年九月二十四日郭婉容復徵證所稅事件,八十八年的九二一大地震,九十年的美國九一一事件,都發生在中秋前後。
全球股市混沌不明,台灣股市頻創新低,有人認為,依照歷史經驗,秋天是股市一年中最佳布局的時機,如果選對股票,明年春天可望歡呼收割;但是,也有不少專家對此持保守態度,認為這波通貨緊縮恐怕得持續一段時間,過慣「通貨膨脹」,習慣東西愈來愈貴(包括股票)的邏輯,面對未來東西可能愈來愈便宜的年代,很多投資人不知該何去何從。
為提供投資人未來較明確的投資方向,本刊發行人謝金河與統一投信副總經理、也是統一統信基金經理人黃慶和,在九月十九日下午有一場精采的多空論戰,當天加權指數再創今年新低,究竟第四季該如何布局?如何選股?請看本刊製作的「低檔入市」專題,除了多空論戰之外,還有名家精選私房股,及榮總眼科主治醫生張由美的「我只在沒人買股票時進場」的大賺實錄。以下是謝金河、黃慶和的股市多空論戰:
指數高低點--謝:再創新高機率小;黃:震盪走高機率大
謝金河(以下簡稱謝):從千禧年到現在,年初都有一段行情,通常第一季見到高點以後,一路殺到第四季,連續兩、三年都是相同的戲碼,今年從六四八四點掉下來以後,要再創新高的機率很小。從第四季到明年的行情,台灣的格局會如何發展?
黃慶和(以下簡稱黃):我覺得震盪往上走的機率較高,台灣的營運基礎很堅實,把本益比高達一百倍的金融股拿掉以後,台灣真正的本益比才十三倍左右,依這些公司的本質來看,我覺得相當便宜,未來利空不會像過去這麼大,所以股市未來震盪趨堅的可能性大於往下走的可能性。只要未來稍微好一點,往上走的機會高。如果是自己的閒錢,可以選些體質好的公司買一點,是比較明智的做法。
謝:美國那斯達克從五一三二點掉到一一九二點,到現在一千兩百多點,始終欲振乏力。弱勢整理時間不知道會拉多久,美國政府到底會用什麼方法來扭轉頹勢,所以,全球包括台灣未來景氣如何,其實相當混沌不明。
黃:我還是堅持一、兩年前在《今周刊》的看法,這個地方是最低點,因為台灣從一萬兩千點跌到二四八五點,當時依照十五倍本益比來計算的話,台灣應該跌到一千六百點。但是,並沒有跌到那裡,二四八五點本益比差不多是二十四倍,那時候會有那麼高的本益比,是因為有太多資金在台灣。美國的情形也是一樣,流出去的錢還是只有一點點,所以,那斯達克會跌到哪裡去?那斯達克要看也要看有效樣本,本益比太高的公司要剔除,除非三、五年後美國情況改變,錢流出來,才有可能跌破一千兩百點也說不定。
所以,雖然美國景氣那麼慘,但是房地產還是那麼好,就知道資金還是留在美國。我想今年美國的資金流入還是正數,因為美國是全世界的領導者。
在一九八七年美國的儲貸銀行( Saving & Loan Bank )崩潰,那時候對美國經濟影響很大,這次高科技的災難頂多跟當時儲貸銀行差不多,甚至比它還小,當時造成整個市場很慘,但是,美國花了兩、三年的時間就恢復了,這次高科技泡沫還是集中在一個領域裡面而已,我覺得整理期不會很長。
謝:這是大繁榮之後一次大調整,但是,這次通貨緊縮確實是有壓力的,加上中國大陸崛起,它變成全球的生產基地後,全世界一定有一波調整,現在要看到底要多久時間,整個壓縮不知道有多久,所以難度非常高,看不清楚只能在狹幅區間中看個股表現,大行情來一定是大方向很清楚,沒有的時候就是個別公司表現。以前散戶不會選股時,就買台積電、聯電,現在恐怕連這兩家公司也不能買了。
電子股--謝:電子股調整期很長;黃:電子股高成交值不再
謝:今年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過去完全以電子股為主,從去年九一一衝到六四八四點時,是雨露均霑,電子股漲幅非常大,四月以後產生變化,電子股下檔幅度非常深,包括華碩、威盛跌幅都很深,反而傳統產業股走勢比較穩,投信過去配置的研究人員,都以研究電子股居多,等到傳統產業股行情比較好的時候,像正新、建大、裕隆、中華汽車突然出現一波行情,讓大家有點手足無措。
黃:我先下一個斷言,未來電子股高成交值的情況將不會再來,將來電子股跟傳統產業股會依照未來盈餘的成長而上下震盪,資金也不會集中在電子股,為什麼呢?一、電子股家數太多、股本太多、籌碼太多。二、電子業的成長環境不會讓人有遐想,每年業績成長五%到一○%,跟傳統產業差不多。三、新興科技還沒有成為主流。四、傳統產業最近十年的轉型,有些公司已經有很好的基礎了,有些在中國大陸耕耘十年的傳統產業,像輪胎業,我認為是全中國最有潛力的,當初我們想像不到,大陸的機車竟然可以一年生產一千萬輛,後來成為全世界的生產基地,而且品質很好,目前方興未艾。
謝:民國七十年代是土地資產、金融產業,九○年代以科技代工為主軸,現在除了中國概念比較成熟以外,其他產業並不明朗,傳統產業老闆因為十年不景氣,變得比較實事求是,電子業的浮誇氣還是很重,大家拚命舉債,根本沒有把錢當錢,因為伸手拿到錢很容易,所以,我認為這波調整會很長。
黃:低利時代來臨,那些大量舉債的公司會碰到很大危機,但是,很多老闆並沒有察覺此種危機,有些股票上市時幾乎就是最高價,我覺得買它的股東很倒楣,而老闆每天花錢,不曾以天下蒼生為念,低毛利率時代來臨,如果一不小心在利率、匯率方面操作失利,很可能會出現經營危機,我也認為電子業會有很長的調整。一些低毛利率的電子業未來會比傳統產業慘,我到現在還沒有想到解決方法,所以,將來電子業會強弱分明。
任何一個成長性很大的產業, 會形成兩個現象,波峰、波谷會很陡, 過去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是兩年到兩年半一個循環, 你看 TFT-LCD (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更短,大概是一年兩次,像鋼鐵業的成長性很低,但是,它的波動很小。根據我研究的結果,一個產業全球的年需求量成長率在五%的話,它的波動會很陡。
謝:今年電子股的調整很劇烈,從六四八四點到四千四百多點,可以看到有些電子股走空頭,跌勢很重,但是,有些利基型的產品,像網通股的合勤,還有像憶聲等,這些公司散落在各產業的小型而成長的電子股,股價還在創新高,這種情況對一般散戶來說,以前只要看到精英漲停板就去買華碩一定對,現在情況則不是如此,精英漲華碩不一定漲,同樣一個族群裡面差異性就出來了,有的開始走空頭,有的還在多頭,對選股功力考驗加大。
黃:剛剛提到網通股,我們發現 ADSL (非對稱數位迴路)不是流行,而是基礎建設,問題是歐陸高科技業沒有炒作得那麼厲害,所以高科技業沒有出現倒閉或像美國那樣出現財務危機,所以,合勤第一個在歐洲推,在歐洲的利潤很好,台灣 ADSL 做最大的還是 OEM,ADSL 大家做的品質其實差不多, 關鍵差別在行銷、布局。
外資賣超--謝:外資買超台灣策略改變;黃:外資長期還是買超
謝:台灣投資人最近幾年已經習慣外資不斷買超,像台積電、聯電也因為外資買盤才拉高本益比,但是,今年大家開始感覺外資對台灣不再是龐大的淨買超,到現在為止,外資開始出現賣超,殺台積電、聯電,讓投資人跟著外資選股的理念產生很大改變。
黃:事實上,長期下來,外資還是買超,現在是技術性調整,因為過去台積電、聯電買的比重太大了,現在看到外資賣超,但是,未來這些錢還是會再轉進來;從開放外資來台灣投資,九十%的外資都是長期買盤,只有不到一○%是短期的,會看到道瓊、那斯達克大漲就去買台積電、聯電,明天跌又賣的都是套利基金的操作方式,另外九○%的買盤幾乎買進來以後就沒有再動過,除非看到公司快要破產才會賣。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台灣外匯管制的關係。整個外匯進出制度讓套利基金進出很不方便,資金匯進來要先申請,進來前一個禮拜要先講好,央行先安排一個時間讓它進來,賣完想把錢匯出去又要申報,資金進出不自由讓投機性資金無法進來。
美國共同基金進來台灣是透過投資香港的亞太基金,所以,只有那部分的錢有進來而已,美國的共同基金並沒有直接進入台灣,目前外資對台灣投資是一四%,長期應該會跟韓國一樣,加到三○%;所以,外資應該會持續買超,而台灣的經營體質也遠比韓國要好,這次賣超只是短期調整,長期應該會買超。
中國大陸市場--謝:同樣中概股好壞差很多;黃:台商只能賺智慧財
謝:中國大陸是未來影響股市很重要的因素,大陸現在提供廉價的生產基地給台灣的電子業,匯率是一個重要因素,過去傳統產業用一美元兌新台幣二十五元或是二十七.五元,與電子業用三十四元或三十五元赴大陸投資的成本結構完全不同,現在電子業大部分還是以大陸為生產基地,外銷美國或歐洲,傳統產業則以大陸為主要市場,大陸市場的進入門檻很高,能夠在大陸存活的威力非常高,像櫻花一度好但後來變得不好了,另外像信益陶瓷始終沒有賺到錢,台灣攻內需市場的很快就下來,像旺旺也受到影響,使得同樣是中國概念股,好壞差很多,選股難度高。
黃:我們曾經派了一組人去大陸研究內需股,看完的結果是,比較肯定的只有正新一家,只要是做汽車的,全世界的汽車業全部都在上海,台灣很難贏得過人家,只能用長期經營方式,成為小而有利基的公司。
謝:全世界大廠都進軍中國,大陸產銷分開,生產的人利潤微薄,拿到銷售執照的才會賺到錢,裕隆這次會好起來,因為它擁有產銷兩端,獲利容易出現,因此,赴大陸投資是有門檻的。像證券公司十二年來,從威京小沈開始赴上海設辦事處,一張執照都沒有拿到,現在銀行雖然開放設辦事處,但是,什麼時候能拿到執照還不知道;另外一種成功模式就是像正新這種以深耕取得市場優勢,剩下最危險的就是漫無限制全部開放的,像晶圓代工我覺得會很慘,大陸現在把場面都擺出來,晶圓代工赴大陸投資的產能也很大,我們看大陸收成股,必須很小心去看,難度非常高。
黃:今年大陸概念股漲了一段以後,開始個別表現就是因為這樣,不止裕隆,中華汽車也碰到這樣的問題,如果不能掌握銷售市場,汽車廠就只能任人宰割。我對台灣人在中國內需市場的看法是機會不多了,尤其跟外國合作的廠商,很多外國大廠看時機成熟,就直接跟大陸合作,把台灣踢到一邊,所以,台灣人在大陸賺錢愈來愈困難,但是,由於台灣人的行銷觀念比大陸人進步十多年,現在只能賺智慧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