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社會和中國內部的自由派人士一直在討論中國民主化的問題,陳水扁總統上周甚至表示願以台灣經驗促進中國的民主化。然而,這個問題擺開文化層面不談,僅論及民主化是否有利經濟發展,就莫衷一是了。
不幸的正是民主無關乎經濟成長,至少在經濟起飛階段是無關甚至不利的。
政治經濟學者們已逐漸承認民主政治不一定能促進經濟成長;同時,中產階段的壯大也不一定會形成民主制度。過去,認為民主有利經濟以及中產階級形塑民主的理論,至少部分證明只是「善良願望」而已。
民主不利經濟初期成長已有堅實的論證。首先,民主為了選票,只能顧及眼前,無力高瞻遠矚;落在經濟上就是只做出有利當前消費,卻不利長期投資的決策。台灣的經濟政策就充滿此類「選舉制約」的性質。其次,民主的決策過程中參與的元素與變數太多,常常莫衷一是、七嘴八舌,而且利益團體處處施壓掣肘,曠日廢時,效率低落,延誤重大時機,影響經濟成長至巨。台灣的例子舉都舉不完。
一人一票的選制使政府必須屈服於人數眾多的低收入人口,因此被迫把資源放在提高工資、增加社福、派發免費午餐等等上面,最後只好增加稅率形成惡性循環,經濟成長就必然受到拖累。
台灣近年來國債暴增、社福上揚、連健保合理漲價都不可行,就是政客濫開選舉支票不負責任的惡果;而在中國這類威權體制國家反而沒有這些問題。
至於中產階段與民主的關係則在民主政治確定保障中產階段利益的前提下,方有實現之可能;反之,中產階級不但不支持民主,反而會抗拒民主。一九七○、八○年代,台灣的中產階級支持蔣家政權的遠多於黨外民主運動就是證據。同樣的,目前大陸出現的中產階級也不支持民主,因為他們害怕民主帶來混亂,也會迫使保護他們既得利益的共產黨垮台而不利於他們「發財環境」。中共也有見於中產階級的日益壯大,提出「三個代表」政策以整合吸納中產階級的社會能量。這些都將使「中產階級形成民主」的命題在大陸失敗。
再看看實證。近三十年來許多經濟發展快速的國家都是民主不充分、民主剛生根,甚至不(反)民主的,如中國、新加坡、香港、南韓、台灣、智利等;他們的特點是「開明專制」(台、韓剛剛成例外不久),亦即他們有自由度相對較高的市場經濟。反面的例證就是政治民主但經濟很差的印度、菲律賓和印尼了;一些拉美國家也在此例。
但是,民主政治在至少四個地方展現其無比的優越性:一是它可帶來社會公平;二是可以建立相對清廉、較符合民情的政治;三是建立較講求人權的文明社會;四、就經濟而言,它的法制講究和對自由經濟機制的建立相輔相成,是維持經濟高成長之後穩定成熟的唯一保障。這就是為什麼時間在民主台灣這邊、不在威權中國那邊的原因了。(卜大中為資深媒體工作者)
中國窮了那麼久,想發財已到了舉國若狂的地步。可是,如果民主無關乎經濟成長,甚至有害經濟成長,那麼政治民主就像「四人幫」一樣,必須要「一舉粉碎」的;更別提中華文化裡原本就有反民主自由的深厚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