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發展的脈絡下,在地特色的自掘經驗與人文發展交集日益密切,現任的行政院長游錫堃從宜蘭經驗出發,希望用輕薄短小卻可能立即見效的觀光產業,來帶動台灣下一波的競爭力,更早於此,行政院從一九九八年就開始逐年撥款五十億元,補助各縣市政府進行城鄉風貌重建計畫,希望透過修補式的都市更新策略,塑造不同城市的特色。
曾經參與相關政策研議的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所長曾梓峰表示,多數的地方政府仍是將這筆款項當作是一般公共工程款發包,多半是用來造橋鋪路,很少具體運用在所謂的城市景觀重建的用途上。
台灣的城市再造經驗,除了宜蘭令人印象深刻之外,城市打造的概念還是在試驗階段。以台北市來說,人才與資源相對豐富,城市空間再利用的想法也已萌芽,但在市場與經濟壓力競爭激烈的情形下,整體意象卻顯得紊亂不清。
台中市走的是消費型都市,在台中市,可以看到精英一街等幾個有特色的商業區域,在這幾年土地重劃與開發的過程中,創造出了很多小地主,台中市霎時成為建築師表演的舞台,也變成年輕建築師最容易生存的地方。
高雄則是在城市行銷的號召下,當地建築、藝術的專業團體與學術界有了熱烈參與城市景觀規畫的可能,近兩年來,高雄市的面貌有了極為不同的改變。不同於台中的藝術市場還保持活絡,高雄的房地產與畫廊等產業在這兩年跌入谷底,但也因而讓許多在地的藝術家有了投入公共環境重塑行動的動機,持續的參與刺激更多的反思,讓南台灣的城市主體性逐漸凸顯。
高雄現任市長謝長廷開放的空間政策中,結合的民間力量,為高雄市開發出不同於以往的城市意涵。目前,「城市行銷」是謝長廷爭取高雄市民認同感的重要王牌之一,與民間力量相互借力使力擴大影響力的情況下,若能順利地成為選舉重心,至少,也為台灣扭曲的選戰文化樹立了某種有別於其他縣市執政者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