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上市」政策,充分展現中國政府「以小錢換大鈔」、「以小的戰略資產,爭取統一戰線全面勝利」的大格局思惟。
中國的事情經常讓人跌破眼鏡, 有時候, 政策的利多「好到令人難以置信」(too good to be true ),外資上市 A 股掛牌,就是其中一例。
外資企業上市有突破性發展 海內外股民大吃一驚
十一月十四日,中國證監會與外經貿部聯合發布新聞稿,宣布「關於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資有關問題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外資上市意見」),使得外資爭取已久、希望能在中國上海、深圳股市 A 股掛牌集資的願望, 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更令人訝異的是,這份新出台(出爐)的政策,對於外資企業上市的資格規定極為寬鬆(詳見附表),只要持續三年獲利、經過一年的承銷輔導,並且「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幾乎就可堂皇上市。將來上市之後,外資持股比率只要維持在二五%以上,就可以繼續保有外資企業的身分,而且只要外資比重不低於一○%,就可以繼續維持上市。依照這樣的規定,中國境內四十萬家外資,至少有一萬家符合上市資格!
幾天之後,中國證監會副主席高西慶在接受記者詢問的時候,明確回答「不會再有相關的細則出台」,表明這份「外資上市意見」就是最後的政策版本,所有外資企業上市的作業,都以這份規定為準,「今後如果有問題,再具體問題具體解決。」
這樣的宣示,立刻讓中國境內四十萬家外資企業、海內外數百萬投資股民大吃一驚。
中國股市目前是主要股市當中,本益比最高的一個市場,周邊所有的國家或地區,不論是台灣、香港、韓國,或是日本,都陷入股市重挫、本益比大跌、企業籌資困難的窘境;這些周邊國家在過去十幾年內,累積在中國投資已經超過一千億美元,許多公司投注巨額資金在中國,現在母公司陷入困境,如果能夠從高本益比的中國股市汲取資金,不要說回頭救援日薄西山的母公司,至少可以不再靠母公司抽調巨額資金資助中國事業。
事實上,在去年年中之前,沒有一家外資企業膽敢動 A 股上市的腦筋。 需要資金的台資企業,不論是頂新康師傅、統一,或是做股票軟體的乾隆科技,都只敢嘗試低本益比的香港股市,即使本益比只有七倍,也照樣賣股票籌措資金。
不過,去年六月, 家用產品超級跨國公司聯合利華( Unilever Plc. )突然向中國證監會提出「A股上市申請」。這家公司從一九八○年代中期進入中國,已經投入超過八億美元,堪稱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家用產品外資企業,一九九九年,聯合利華將旗下十四個合資企業重新整編,納入單一控股公司,使得該公司的獲利績效突然顯現,並且隨即在二○○○年中,率先向證監會提出上市申請。
以少數樣板吸引大量外資 中國「以小鈔換大鈔」
聯合利華石破天驚的動作,被華爾街日報揭露之後,使得所有的外資突然蜂擁而上,遊說團體一波又一波湧進中國證監會,外資遊說的重點:「可以增加外國對中國的投資」、「改善中國利用外資的結構」;對於假帳氾濫、獲利普遍不佳的中國上市公司,外資上市可以作為改善上市公司弊病的典範;加入世貿組織之後,外國企業早晚要獲得國民待遇,既然要給,晚給不如早給;另外,各證券商承銷部門業務普遍縮水,良質外資上市,更可以大幅提升國內券商的投資銀行業務品質。
這些考量當中,最吸引人的當然是「增加外國對中國的投資」。過去三年來,每年外資直接投資淨流入中國的金額都高達四百億美元,但是,這些投入中國的外資企業,由於都是「只進不出」,長期需要母公司集資挹注,成為母公司沉重的負擔,如果打開股票上市大門,使得投資在外資企業的資金有了「出口」,勢必能夠吸引更多的外資投入中國。
如果開放外資上市,讓少數樣板外資能夠獲得十幾二十億元人民幣,卻能吸引數以百億美元計算的外資進入中國,就是「以小錢換大鈔」的具體實現。
在外資強力的遊說壓力下,包括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證監會主委周小川、外經貿部長石廣生、證監會副主席、前香港證監會副主委查史美倫以及高西慶等官員,陸續在各種場合發表「外企上市政策將逐步放鬆」的訊息。
外經貿部更是積極推動,要求各省市政府針對境內外資企業進行調查,協助外資企業向外經貿部「申請轉換為股份有限公司」,以為 A 股上市鋪路。
東亞銀行李國寶志在必得 台商成了兩岸爭取目標
政府的態度鬆動,外資遊說的壓力就更大,賭注也下得更大。其中最令人屏息的是香港東亞銀行的董事長李國寶。李國寶擺明了要爭取在中國境內上市,因此東亞銀行必須符合中國所有的規定,首先斥資五十億港元,以淨值三.六倍的高價,買入香港第一太平洋銀行,讓東亞銀行的資產總值,達到中國人民銀行規定二百億美元的門檻,取得進入中國大陸設立分行的資格門票。
另外一股強大的遊說力量則來自台資企業。台資企業可以說是中國境內目前最重要的「出口創匯」族群,每年實際營運獲利極為可觀,但是因為資金沒有出路以及匯率管制,因此保留大量的盈餘在海外。
這些經營績效良好的台資企業,原本就非常嫻熟資本運作,如果獲准在高本益比的中國股市掛牌,勢必將大量海外隱藏盈餘匯回中國,創造又一波的外匯流入,而且立即成為中國境內最優質的績優公司,對於台資企業與中國政府來說,可說是雙贏的勝局。
弔詭的是,推動台資企業在中國上市,勢必大大加強台海經濟拉鋸戰的力度,徹底將台灣資金吸引入中國,打垮原本就搖搖欲墜的台灣股市,藉著「經濟統一」達到「政治統一」的目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只要允許幾家台資企業在中國掛牌上市,表面上看是讓台資企業籌得人民幣資金,實際上卻有機會徹底吸盡台灣資金,打垮台灣經濟,以及對經濟毫不內行的陳水扁政府。
也因此,在「外資上市意見」出台之後,官方媒體報導的上市企業焦點,竟然有半數以上是台資企業,列名名單中的包括旺旺集團、頂新集團、捷安特、中晶科技, 以及華新麗華(該表被多家媒體引用,由於官方的英文報 China Daily 也引用此表,因此不少外文媒體也做類似的報導)。
其實,被鎖定為首批台資上市企業的,至少還有石化公會理事長陳武雄在南京經營的金桐(和桐化學)、鴻海郭台銘在崑山設立的富士康,以及台灣大同轉投資的中華映管廠。
另外,台達電在上海與當地國營企業合資設立的綜合控股公司中達斯米克,也被上海媒體報導為優先上市企業。甚至,被中共批評得一文不值的經濟部長林信義所設立的廈門東南汽車,以及嚴凱泰大手筆投資的風神汽車,也都在優先上市名單裡出現。
打頭陣的聯合利華撤回 經濟問題變成政治手段
這些台資企業,最近都成為國內券商爭搶的客戶,有不少也已經與國泰君安、海通證券、南方證券等簽訂輔導上市合約。藉著台資企業的承銷,國台辦與證監會也積極拉攏台灣的券商,希望台灣券商投入數以十億元人民幣計算的資金,參與國內證券商合資,並且爭取台資企業上市的生意。
有趣的是,當台資企業極為熱中地爭取上市的時候,跨國公司的態度卻突然顯得猶豫。率先敲響上市大門的聯合利華,上市申請案已經撤回,聯合利華的主管在回答記者詢問的時候,竟然說「只是表達意向」,「外資企業在華上市的法規還無明確規定,所謂申請,根本無從談起。」另外,被視為是銀行股最佳上市標的的匯豐控股公司,也公開表示短期內並沒有在中國申請上市的計畫。
再者,在所謂優先上市的名單當中,歐洲企業幾乎缺席。歐洲企業在中國投資金額超過美資,對於中國了解也最深入,但是對於這波中國股市上市熱潮,竟然視而未見,也是奇怪的跡象。至於日本,也跟歐洲一樣,到目前都未見任何一家企業浮出台面,聲稱要在中國掛牌上市。
比較持平的看法是,中國這次出台「外資上市意見」,基本上採取的態度仍然是「試點」,因此還是要看個案、看高層的態度、看股市大環境而定,所以,才會把上市資格訂得非常寬鬆。所謂「大家都夠格,就表示大家都不夠格」,最後誰能最先上馬,還得看證監會與外經貿部的「行政裁量權」。
倒是台資企業一頭熱的氣氛,勢必成為下一波台海兩岸經濟戰火的主戰場,屆時,經濟問題全變成了政治問題,又有得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