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公司的價值如何判定?對投資大眾來說,太艱難的專有名詞,可能會聽得「霧煞煞」,反倒是和民生有關的成果,能博得青睞。最近,微晶生技便有如此的境遇。
上了報紙頭版頭條,對一家新興的生技公司來說,無疑的,是一大鼓勵。但微晶生技總經理曾驥孟和營運長黃國城卻不這麼認為,「說來真是個意外,因為記者們是衝著阿扁總統的出席而來,沒想到,聽到『金線蓮』三個字,有一、兩位記者有興趣,開始發問,接下來,其他記者怕漏新聞,也紛紛追問。」
「意外」上了頭條,曾驥孟和黃國城成了大紅人,這幾天忙著接受專訪。私底下,卻有些無奈。畢竟,金線蓮的研究已進行一年半,每次對外的成果發表會,也會提及這項研究,只因還未帶來實際收益,媒體們多不感興趣。
未料,這次拜總統之賜,名聲大漲,也算是替即將完成的增資,提前做了造勢活動。股本將從一億元增至一億三千萬元,每股十二元,和時下「號稱」動輒一百多元的未上市生技股比起來,股價實在「平實」許多。
「上晚報頭條,不如上《 Nature 》雜誌。」黃國城語氣堅定地說。「上晚報,頂多一般投資人更認識微晶,但總不如上權威性雜誌,讓全球專家肯定我們。」微晶強烈的理想性格,可見一斑。
提到微晶,業界與創投界普遍的印象是,「研發技術能力一流,但財務很爛。」每當需要增資,微晶向股東提出的營運計畫書,常被認定為「太艱澀了」,因此,也就被要求做一些一般人「能懂的」計畫。長期下來,微晶期望建立具療效草藥的基因藥理技術平台,也就被忽略,不少人誤以為微晶只做生物晶片代工。
「這次發表金線蓮抑癌成果也一樣,我們只是想建立一種技術平台,將來能適用於其他中草藥, 然後,把這些 know - how (專業知識與方法)授權出去,短期內,則靠生物晶片玻璃載體帶來營收。」黃國城強調。
就如同多數研發型生技公司一樣,今年,微晶的帳面成績仍處赤字,究竟「知識經濟」能轉化為多少股價,考驗著投資人的智慧,及媒體對生技產業的認知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