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不僅改變企業競爭的生態,也為教育界帶來很大的衝擊。如何打造學校的資訊基礎建設?如何運用資訊科技提升學校運作效率?如何運用網路從事教學?如何結合更多社會資源共襄盛舉?這些都是發展台灣資訊教育所必須思考的問題。
而台灣教育部電算中心的統計也指出,近四年來推動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總計投入一百多億元台幣預算,但中小學校平均每年的受益卻僅七十多萬元。換言之,這七十多萬元頂多只夠每一所學校買二十三台電腦,更別提培養師資、添購軟體或改善教學了!因此,教育部正在研擬「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初稿,希望規畫實施四年達成「師師用電腦、處處上網路」─ 讓教師都能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在教育部的構想中,未來老師的網路教學活動時間至少二○%。所有的教材也將逐步且全面上網。整個計畫推行過程中,教育部會先挑出一百所先導學校,進行實驗性質資訊教育研發。事實上,在推廣教育界資訊化的過程中,許多先進國家的做法值得借鏡。
無論是美國、英國、荷蘭或日本,政府教育單位已開始結合民間的力量,特別是資訊廠商的力量,共同推廣教育資訊化工作,而且成效斐然。以美國為例,早在一九九四年時,就有企業參與推動資訊科技教育的案例。這當中又以 IBM 公司最為積極投入, 總計投資高達四五○○萬美元、動員最頂尖的科學家,以及聯合學校的教育專家,發展了一套相當完整的「全球教育再造計畫」。
此一計畫的精神在於「如何運用改造企業的資訊科技,進一步改造學校教育」。在此一概念之下,IBM 陸續與全美二十一州、二十一所學校共同合作,並發展出眾多有效、有趣且創新的做法。例如,IBM 與維吉尼亞州高中學生所發展的「線學習計畫」( Wired for Learning ),就是嘗試建立一個線上教學與溝通的學習環境。
在此一計畫中,老師可利用 IBM 所提供的網際網路資源,建立標準化的線上共同教學環境,進行教學規畫,包括數學、科學、語言藝術、社會研究等。透過「全球教育再造計畫」,美國政府、IBM 與學校的確創造了一個三贏的局面─ IBM 運用最新的資訊科技,不僅協助學校建立一個先進的學習環境, 也影響政府的政策,逐漸消弭了數位落差的狀況。(本文由台灣 IBM 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