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一日是中國證監會全面開放持有外匯的居民購買B股的大日子,由於中國民間儲蓄餘額高達七五○億美元,一般預料,只要有兩成資金流入B股,B股市場可能觸發重大漲勢。
三是從二月十九日中國證監會宣布銀行戶頭有外幣的居民可以買B股以來,上海B股從八三.二點狂漲到二四一點,漲幅高達一.八九倍,上海B股將整體本益比推升到九一倍,遠超過上海A股。可是深圳B股最高本益比只有四十八倍,幾乎只有上海B股的一半,為什麼深圳B股只有上海B股的一半?
國企股、紅籌股 大陸股民新歡
造成深圳B股比上海B股提前回檔,深圳B股本益比也遠低於上海B股的最大關鍵,是深滬兩地的B股使用的幣別不同。深圳B股使用港幣交易,上海B股則使用美元交易,由於大陸對外匯管制十分嚴格,美元與港幣之間對流不方便,因此,持有美元外匯的,只有上海B股是唯一的選擇,反觀持有港幣的人,在深圳B股大漲後,他們又發現了另一個比價偏低的新市場,那就是香港國企股與紅籌股。
自從B股開放中國持有外幣居民買賣以來,雖然中國證監會擔心B股開放可能使熱錢一下子將B股市場撐爆,因此,第一個階段限制在二月十九日政策宣布前在銀行外匯帳戶有外幣存款者才准買B股,六月一日才全面開放,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只要市場有利可圖,資金仍利用各種管道逐步從A股轉向B股,資金不斷「換馬」,造成A股漲幅遠遜於B股的現象。
從二月十九日到六月十一日,深滬B股漲幅都超過兩倍,但深滬A股漲幅只有兩成。這是因為B股開放國內居民買賣之前,B股與A股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價差。例如B股開放前夕,真空B股約○.五美元,A股卻達十三元人民幣,股價至少相差了三、四倍,由於深滬B股至少都各有三十多檔同時在A股掛牌,因此,A股與B股存在的大價差,乃成了內地資金炒賣最佳套利標的。
積極性的資金開始從A股「換馬」到B股,B股市場在停市十個交易日後恢復交易,前三個交易日,個股開盤立即跳空漲停,強大買氣追逐B股,令B股一股難求,不過從漲停掛進的成交量來看,已經可以看出B股有如火山爆發一般,可能創下驚人漲幅。在大陸買進股票,必須是證券公司有存款才能掛進股票,因此,從深滬B股恢復交易後漲停掛進的「實力」來看,持有外匯想要買進B股的購買力確實十分驚人。於是在今年三月以來全球股市一片低迷聲中,深滬B股創下驚人的超過兩倍漲幅。
現在這股食髓知味的投機性資金,挾著在B股市場的龐大獲利,又重新炮製了另一個套利市場,那就是香港的國企與紅籌股。B股是大陸企業用外幣在境內交易的股市,而國企股在九二年B股推出後次年,九三年七月十五日青島啤酒首度在香港上市,首開大陸國營企業在境外掛牌的先例,一般統稱為H股的國企股,是中國國營企業重組成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發行股份上市的。
深滬 B 股價量背離
而與國企H股並稱的紅籌股,指的是在香港註冊並且在香港上市的中資企業,主要股東是中國內地的政府部門或中資企業,是中國內地單位直接或間接持有的在港上市公司發行股份,其業務可能在中國境內或海外,既然是系出同門,再加上目前在香港掛牌的十九家國企股同時也在市場掛牌,既然B股因與A股存在極大價差,政策開放後造成B股大漲,現在H股與A股又存在更大的價差,已在B股獲致龐大戰果的資金怎能不為之心動。
從五月下旬開始,敏感的投資人已經可以發現深滬B股逐漸出現量價背離現象,股價攀高,但成交量漸減,以深圳B股為例,五月二十八日出現逾三十億港元成交量後,到六月四日已經至一四.二億港元,即使連A股市場也出現量縮的狀況。但是香港紅籌與國企股成交量卻持續遞增,五月三十日香港紅籌股成交量為一四.○五億港元,到六月四日再遞增到二一.七一億港元,國企H股則從平日十幾億港元成交量,成長到六月四日的四三.三八億港元。
國企股漲勢初起,香港人很不以為然,很多市場專家都看淡國企股,這是因為國企股有過去大炒後狂跌的不良紀錄,例如九三年掛牌的青島啤酒挾高知名度以三.三港元掛牌,同年十月便狂飆到一○.八港元,五個月之內創了二.二七倍的大漲幅。
第二波國企股狂潮從九六年十一月開始,恆生國企指數由七六七點狂升到九七年九月二十六日的一七八三點,從九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到九七年七月十日,國企股指數漲幅二○二%,可是到了九七年七月十日到八月二十六日,一個多月之間,國企指數由九三七點大漲到一七八三點,漲幅達九○.三%,累積九個月的漲幅更達一三二%。
中資是主力 台資是啦啦隊
後來九七回歸熱潮趨淡,再加上亞洲金融風暴狂掃香港,海外炒家狙擊香港,一度令香港特區政府疲於奔命,國企股與紅籌股災情都十分慘重,其中國企股從一七八三點跌至二二八點,跌幅達八七.二%,紅籌股指數從四二二一點跌到五六○點,跌幅也達八六.七%。國企與紅籌股忽而狂漲,忽而狂跌,令香港投資人避之唯恐不及,怪不得這次國企股捲土重來,香港本地資金先是全盤否定,繼而又驚又怕介入搶短。
B股狂漲後,中國內地資金開始有人逢高賣出B股,這批賣掉B股的資金有的是套牢數年的外資,有的是獲利可觀的大陸內地資金,這批賣掉B股不願再回頭追高的資金,積極尋找另一個具有B股特質、風險更低的市場,香港的國企H股於是雀屏中選。
過去國企股狂炒都與基本面無關,例如九七年的國企與紅籌股大炒是中資機構動用國家資金在香港炒股為私人牟利,及至朱鎔基全力整頓國營企業及中資機構,國企與紅籌股便出現接手乏人的崩盤,跌幅動輒達到八、九成。這次國企股大漲則來自散戶與中實戶的力量,中資成了主力,台灣資金則成了啦啦隊,香港資金則專打游擊,擅長短線偷襲。
國企股持續大漲期間,中資出現炒港股狂潮,其一是五一勞動節長假。香港出現「中資炒股團」,以赴港旅遊為名,到香港開戶,據悉這樣的團至少有四十個,參與開戶的至少八百人以上。其次則是深圳居民藉過境出關之便到香港開戶,最近深圳羅湖關區就查獲多起大陸居民攜出數十萬元現金準備到香港開戶的實例。
人往高處爬 錢往低處流
大陸粗估透過這個管道至少流出十億到二十億元人民幣。為了杜絕外匯流出境外,深圳海關嚴格禁止居民赴港攜帶護照。深圳證券監管辦公室十一月特別發出公告,重申嚴格禁止深圳證券公司非法從事港股代理以及諮詢業務,充滿了警告意味。最近傳出中國四大銀行有二百億元人民幣資金外匯流出到中資機構,並參與港股炒賣,引起黨中央高度不滿。
中共總理朱鎔基最近透露,這次開放B股市場予中國境內居民買賣,是變相逼迫資金從銀行體系流出,希望國民在股市獲利下,將資金轉為消費,藉此刺激中國國內經濟。不過畢竟香港九七已回歸,中國將香港視為「境外」,雖符合一國兩制精神,可是香港人仍要抗議為什麼同樣是中國人,大陸人卻不可買賣香港股票?因此,中共證監當局雖然擺出嚴查姿態,目的只是恫嚇,不希望資金太過明目張膽炒港股,由於目前香港國企股本益比仍偏低,預料熱錢的流入仍將有增無減。
這個現象說明了「人往高處爬,錢往低處流」的道理,一個市場只要存在夠大的套利空間,即使像中國大陸外匯高度管制的國家,資金仍然「見縫就鑽」,大陸資金仍源源不斷匯往香港炒國企股。大陸資金外流都管不住了,更何況是每個國民一年可以自由匯出五百萬元的台灣。
從A股大漲,繼而B股狂炒,B股炒高之後,H股又雀屏中選,目前H股正由低本益比朝高本益比的方向調整,現在應仍屬上升中途站,預料七月十三日北京如果申辦奧運成功,國企H股將出現一波漲勢,這個狂潮的高點可能出現在八月北戴河會議前後。而從H股的狂熱也可以看出中港台三地資金的聯結日趨緊密,今年深滬B股大漲,不少台灣資金介入,這次國企股、紅籌股熱度上升,台灣的資金也扮演了積極的角色,有趣的是中港台三地投資人選股與操作態度迥異。
國企股之後台灣中概股接手
台灣的投資人老早已度過民國七十年代股市純粹炒作的投機狂潮,再加上這五、六年來電子股掛帥,台灣的投資人選股高度講究基本面,對於虧損公司必定是敬謝不敏,例如介入深圳B股一定是選上粵電力或深康佳,介入上海B股首選一定是東方通訊,其次是浙江東南電這種高盈餘的個股。在香港國企股,台灣投資人對於低本益比的華能國際、山東國電、寧滬高速、滬杭甬等這類電力股或公路股情有獨鍾。
可是大陸人炒股仍停留在十幾年前台灣的景況, 大陸人絲毫不畏懼掛上 ST 或PT 的股票,因為大陸國營機制,一旦企業虧損累累, 最終政府一定會加以重組或改造,像南京熊貓由南京市政府幫忙攤帳,又賣力注資,將手機業務注入,讓南京熊貓起死回生,天津的渤海化工則是全部班底換人,連公司名稱都改名為天津創業環保。
由於國營企業保證一定不會倒,因此大陸投資人完全不怕那些虧損累累的爛公司,反而認為這些績劣股有注資、重組概念,於是價錢愈低的股票愈有人買,像上海B股已除牌的水仙,目前被判下市的永久,都有人賣力炒,在香港那些虧損公司如吉林化工、東北電、第一拖拉機漲幅都很驚人,有重組概念的昆明機床更是一口氣被炒高到四.四七五港元,本益比已到千倍。
大陸人炒股比台灣人更神勇,台灣的投資人習慣賺波段利潤,有幾成差價,逢高出脫,但大陸投資人胃口更大,一檔個股沒有賺上幾倍是不會跑的,這種手法又與香港人熱中短線迥異。香港人置身股市大風大浪,特別沒有安全感,一檔股票只要小有獲利,哪怕只有一毛、二毛,有賺就跑,怪不得大陸投資人進軍港股,令香港人看了目瞪口呆。
中港台三地資金移位愈來愈靈活,國企股大漲之後,下一個目標應該只剩下兩個,一個是深圳創業板明年推出,香港創業板可能在今年下半年揭竿而起,另一個則是在中港台三地比價偏低的台北股市,這其中又以台灣的中概股最有勝算,今年以來,先是燦坤隨B股大漲,繼而味全、櫻花也有表現,將來以中國大陸為生產基地的中概股很可能是緊接國企H股之後的下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