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中石化兩家原本是「同根生」,近來卻為一筆五億六千餘萬元的原料貨款延付再度開戰,期間更傳出中石化已有七億至十五億元短期資金缺口,引發投資大眾對中石化財務疑慮,股價大幅滑落。
中油董事長陳朝威、威京集團主席沈慶京兩人之間長久以來的嫌隙,讓此事平添不少泛政治性。然而,熟悉內部運作人士指出,中石化借錢不還,還要提高額度,中油當然不爽,但此次中石化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消息曝光使得股價大跌,卻是當初中石化始料所未及的。
中石化在國營企業時代,與中油可算是個連體嬰,員工也多屬熟識,中石化民營化後,中油公司持續降低持股,但截至目前為止,仍持有近一四%股權,並擁有董監事各一席,是最大的單一持股股東。從產業生態、歷史淵源的角度,中油、中石化兩家公司所流的血液,在所有台灣石化產業,應是最為正統的。
然而,從中石化民營化、威京集團取得經營權,加上去年前董事長關永實退休,與中油淵源不深的馮亨出任董事長後,兩者關係愈來愈淡薄,加上陳朝威、小沈向來不對盤,從去年董監改選,到近來原料貨款爭議,亦凸顯雙方問題嚴重性,短期之內似乎沒有化解的可能。
此次中石化要求中油公司必須提高原料授信額度,從六億元提高至十億元,付款期限一併要求延長至一百八十天。中油基於專業立場不予同意,連續發出三次存證信函,要求中石化立即付款,不過,中石化不為所動,採取拖字訣,並請出經濟部、工業局作為靠山,與中油多次協調。
中油為國營企業,主辦人員均具備公務員身分,如此「割地賠款」的做法,沒有一個人能做得了主,雙方絲毫沒有共識,情形是愈演愈烈。近來媒體將此事曝光,中石化股價大跌,未蒙其利反先受其害,得不償失。
中石化近年來投資CPL三廠,以及兩座汽電共生廠,投資額共一百八十餘億元,負債總額由八十三年的一百一十億元,提高至去年第三季的三百四十九億元;加上近年來石化景氣不佳,中石化投資股市、京華城也沒有具體獲利,資金調度的確相當吃緊,不過應該還沒有到有資金缺口的地步。但為了減輕資金壓力,去年底時,中石化新董事長馮亨一方面要求中油延長、增加授信額度;另一方面與往來銀行協調,也希望能減少利息負擔,希望能保留多一點的現金,以因應全球不景氣的低迷氣氛。
原本中石化在商言商,與原料廠商協調展延,也是無可厚非的事。不料,事情尚未有完滿結果,消息卻先見了報,對中石化造成極為負面的衝擊。一位石化業界人士表示,陳朝威、小沈兩人八字一定不合,否則怎麼兩人只要一對上,大部分都是兩敗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