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在國際市場自由化的趨勢下,只有創新及全力推動高科技產業,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環境中生存發展,而生物科技與製藥產業因附加價值高、技術層次高、低汙染的特性等,全球皆公認為本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海峽兩岸三地政府近年來也都相當積極地在推動。
新華製藥、廣州藥業、同仁堂三檔H股前景頗佳
由於大陸醫藥行業基礎好、產品種類又齊全,據大陸國家醫藥局統計,每年可生產一三五○種原料藥及四千種中草藥,為全球第二大醫藥生產國。過去因整個產業結構不平衡,即新藥研發比重低,原料藥、製藥製劑比重過高,導致在高度的競爭下,經濟效益不彰。
有鑑於此,大陸近年來加速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新藥研發,增強競爭力。而不少已上市的醫藥公司,亦積極轉向生技製藥領域。由於大陸在中間體、原料藥上有不錯的基礎,未來生技製藥前景備受看好。
如桂林集琦、星湖股份、東阿阿膠、華北製藥等,都已經進入生技製藥領域,並已有如基因藥物等產品問世。此外有不少非醫藥公司在逐漸淡出本業後,朝生技製藥領域轉型,如煙台華聯、東北華聯、北京比特、張江高科等。
繼 A、B 股大漲後,香港掛牌的國企股( H 股)投資價值漸浮現。 所以現階段與其投資大陸 A、B 股, 倒不如多留心注意 H 股走勢,其中以大陸國營企業,目前在香港主板掛牌的新華製藥、 廣州藥業及在創業板掛牌的同仁堂三檔 H 股最值得留意,在 A、B 股大漲後,該三檔股票未來最具漲升空間。
尤其這三檔股票在大陸 A 股市場都有流通股,且目前 A 股市價若換算成港幣,都遠高於其在香港掛牌的市價。 如新華製藥三月九日在深圳 A 股市場收盤價為十四.四一元人民幣,換算成港幣約十三.五九元,是新華製藥在港掛牌市價一.○二元的十三.三倍,而廣州藥業及同仁堂也都出現這種情況。
新華製藥漲勢最被看好
相同的公司,不同掛牌地有不同的格價,且差距如此之大,在一個效率市場下,兩個市場的價格定會趨向相等, 亦即本益比會趨近相等,所以未來不是 A 股跌就是香港國企股漲,唯以目前大陸的經濟成長及香港國企股遭嚴重低估的情況研判,以香港國企股上漲的機率較大。
不過大陸目前市場仍不是很開放, 加上 A 股飆漲籌碼因素占相當重的因素,因此對同時有發行 A 股且在香港掛牌的國企股而言,在大陸 A 股市場流通股數的多寡,將是決定 A 股股價及國企股股價接近程度的重要因素。
簡單地說,若 A 股流通籌碼相對有限,則 A 股飆漲後的價位,實際反映公司真正價值比率較小;反之,若 A 股流通籌碼相對大,目前的 A 股市價,則較能反映公司真正的價值。
至於流通股籌碼多寡該如何認定?一般而言,以目前大陸市場規模來研判,若在A 股市場的流通股超過一億股以上,基本上同時亦有在香港掛牌,其股價或是本益比將會向上調整接近 A 股價格,或是本益比水位的幅度就會越大。
在新華製藥、廣州藥業及同仁堂三檔中,以新華製藥一.六二五億股流通股最大,廣州藥業流通股○.七八億股,同仁堂○.六億股,也就是說新華製藥目前在A 股相對 H 股的高價位,因籌碼有限造成的因素較小, 未來香港市價朝大陸 A股價位或本益比調整的幅度會最大, 尤其新華製藥 A 股價位與香港掛牌價位之比達十三倍,在三檔股票中也是最大,因此這三檔股票中又以新華製藥漲勢將最被看好,後勢最值得注意。
美吾華布局深廣
在台灣方面,目前布局生技產業最深最久的企業體非美吾華集團莫屬。該集團除美吾華已掛牌外,尚有連鎖藥局博登也已於去年底掛牌,而集團內公司亦有負責新藥研發的懷特新藥,是衛生署核准第一家植物萃取新藥 IND,亦計畫在今年底前申請上櫃。除懷特新藥,另一旗下企業聯安生物科技,亦是以開發中藥新藥及具臨床實驗的營養補充品為主,目前已有三項產品在評估中,也預計今年上櫃掛牌交易。
美吾華雖去年稅前獲利○.五六億元,但其中本業利益約○.八六億元,以目前股本六.五三億元計算,若不計算業外轉投資的虧損,本業稅前每股盈餘可達一.三一元,且過去每年也都維持穩定的獲利狀態。但美吾華在生技領域的布局整合效益預估將於明年以後陸續開始產生貢獻,未來潛力將不容忽視,目前股價僅十六元上下,可密切留意追蹤。
雖然目前台灣與大陸生技公司大部分仍各走各的路,股價連動性不高,但兩岸各有所長,大陸有人才及市場,台灣有資金及產品商業化能力,目前如晶宇生技、美商騰隆科技等已開始推動兩岸合作,未來這類案例將趨頻繁,或甚至政府間的合作也指日可待,可預料未來三地生技股的連動性將大為提高。
生技產業領域寬廣,其中又以新藥研發的商機最大,整個製藥領域,下游製劑、製藥業者如永信、生達、中化、信東、杏輝等,也開始逐漸擺脫過去以學名藥為主軸的營運策略,紛紛朝新藥研發的領域進軍。
新藥研發有機會嶄露頭角
上游的原料藥、中間體廠商,近年來的表現也頗令人刮目相看,如駿祥的抗生素中間體 7-ADCA 已行銷全球市場多年、中樟的左旋苯甘氨酸全球市場地位更是知名,另外如中化合成、永日等亦都有不錯的表現。而綠益康、科苗、仁山、寰生、安力達、普貼樂等公司,也積極地透過與官、學界合作,往中藥領域深耕。
而新藥研發的最終階段臨床實驗,如國際精鼎、維州、美吾華集團旗下的聯安生技及台灣醫藥科技顧問等,也開始嶄露頭角,整個產業在上、中、下游逐漸成形後,台灣在新藥研發的領域仍有相當機會,部分廠商應有機會脫穎而出。
至於生物晶片,以台灣高科技產業基礎,具相當利基,目前主要廠商有台灣基因、晶宇、微晶等,都有不錯的成績展現,如晶宇已成功開發出可檢驗腸病毒的生物晶片。
而在檢驗儀器、試劑領域方面,廠商初期普遍將重心放在亞洲人或華人市場,如啟翔切入華人易患的鼻咽癌檢驗試劑、台灣尖端先進切入藥物濫用及藥物殘留領域、普生切入 B 型肝炎的檢驗試劑等。 聯合骨科的人工髖關節、脊椎固定產品,興技的可吸收性原材料等因成本上的優勢,有助於提升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