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國人號稱禮儀之邦,可是在台灣所形成的喪葬文化,卻是相當俗不可耐,而且還處處極盡鋪張浪費之能事。走調的喪葬文化,不但與富而好禮相去甚遠,國外的電視媒體甚至將台灣的葬禮場面,當作奇風異俗的怪談播出。
楊子公司其實是一家規模相當小的家庭式葬儀社,老闆是五十二年次的楊子杰及弟弟楊子牧,再加上兩名員工,總務則由楊子杰的太太「葛小姐」偶爾兼任,辦公室就設在自家的客廳,如此這般就開始經營起別具一格的葬儀業務。
楊家上一代,原本從事外銷雜貨生意,而楊子杰原本是念電機,弟弟楊子牧則是念美工,與葬儀這一行完全沒有任何瓜葛,他們會從事這一行,完全是受到父母親的影響。他們的父母親楊進和及何美芳,十幾年來一直是聖嚴法師的虔誠信徒,也是「法鼓山」的忠實義工,受到父母親的影響,楊家兄弟從小就參與法鼓山的各項活動。
聖嚴法師剛出家時的道場,就是專做喪事的「誦經法事」,由於「業務繁忙」,還是小沙彌的聖嚴,就對中國的喪葬文化產生深刻印象。近幾年來,聖嚴因此大力提倡「佛化奠祭儀式」,他認為,以佛教的眼光看,喪葬儀式是「佛事」而不是「喪事」,應該以簡化、節約、惜福、培福的原則,完成隆重、肅穆、整齊、祥和而又莊嚴的佛事。
根據,聖嚴的理念,三年半前,法鼓山的信眾開始舉辦「聯合奠祭」,三個月舉辦一次,每次十位往生者,至今已經舉辦至第二十五屆。打從一開始,楊家上上下下,就都投入聯合奠祭的籌辦工作。當開始辦聯合奠祭時,甚至找不到一家葬儀社可以落實法鼓山的精神。對於這種窘境,聖嚴相當感嘆,因此便鼓勵出力最多的楊家出來經營葬儀社。
楊子牧經過一年長考後,兩年前終於下定決心。楊子牧說:「出發點是基於法鼓山的精神,當然就要貫徹初衷」,因此楊子公司所經手的佛事,一律都是佛化的祭典,而且要求喪家不浪費、不鋪張、不可以有各種陣頭,甚至還要求喪家不要披麻帶孝,一切以簡單、隆重為尚。
以目前的社會環境,要貫徹楊子牧的理念,難度相當高。事實上,不少喪家對此相當排斥,甚至還常常引起親屬間的爭論,可是,楊子牧大多以和為貴進行勸說,並且極力解釋,楊子牧表示:「對方大多可以接受這樣的觀念,而且大部分還會介紹親友來」。
但如果勸說無效,應怎麼辦?楊子牧說:「那就只有放棄一途,楊子絕對不會因此大幅妥協讓步」,不過即使如此,楊子公司每個月的 case 還是高達十幾件,比起一般葬儀社,平均每個月只有二、三件的業務,足足多出三至四倍。
而難能可貴的是,楊家兄弟並沒有因為聲名打開而有所改變,依然還是一本初衷地推動佛化祭奠。 他們所處理的 case,從接遺體到火化,平均收費不到十萬元,而且不失隆重。楊子公司在目前祟尚奢華的社會風氣中,可以說是一股清新可愛的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