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年的金馬獎落幕了!
金馬獎過去兩年一直忽略杜琪峰(他監製了《暗花之殺人條件》、《重案組之非常任務》,導演了《多情英雄》、《真心英雄》和《談判專家》)和吳鎮宇(《高度戒備》、《爆裂刑警》)整齊而多產的成績,這次肯定他們,是彌補過去的有眼不識泰山,還是以前根本不知道他們,而今日乍見驚為天人?
無論前者、後者,都反映了金馬獎想作為華語電影的指標,評審的敏感度和對華語電影的關注力,仍有不足。尤其透過媒體報導,有的評審看不懂《花樣年華》,卻能為採用意識流手法但敘事結構嚴重錯亂的中影製作《沙河悲歌》拉票,或頻頻以看不懂及外行言論來否定部分影片還沾沾自喜的表現,更突出了金馬獎的老問題,並未在今年這份小心翼翼的得獎名單中獲得解決。
另外還有幾個地方容有爭議:一是所謂的改編劇本指的是根據小說或其他文學改編,而不是把原電影劇本改了名字和部分枝節就叫改編劇本(很少電影是百分百按照原劇本拍的),金馬獎竟然讓屬於後者的《西洋鏡》自己選擇喜歡報名「原創劇本」或「改編劇本」,立場奇怪且有違電影慣例,執委會日後有必要仔細釐清。
另外,《沙河悲歌》導演張志勇為什麼得到評審團特別獎?並無任何說明,恐怕連評審自己都搞不清楚狀況;而且在金馬獎這種已經將電影分門別類還有入圍、得獎分別的電影競賽,穿插個好像你不夠好而得的二獎或安慰獎,實在看不出得獎者榮耀何在(除了獎金還算實際以外)?而且張志勇沒入圍反而可以拿特別獎,是不是又和「入圍就是肯定」的口號唱反調呢?我覺得有必要重新檢討評審團特別獎、評審團大獎存在的必要或鼓勵的方向。
不過今年最讓我失望的可能是頒獎典禮,同樣的籌製單位,去年從表演節目、串場影片到主持人表現,都令人耳目一新;今年卻水準落得厲害,只能靠陶晶瑩勉強力挽狂瀾,典禮拖沓失焦,頒獎人不乏荒腔走板的演出,而且典禮主題武俠片只在開場帶出,卻未能和許多頒獎人的武俠背景配合,電影感薄弱,都是顯見的缺憾。
而翻看隔天各大報的特別報導,許多問題與隱憂都被明星的服飾遮蓋住了,金馬獎或電影界的沈●,恐怕還是在一年一度的盛會之後,繼續蔓延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