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醫院要在大陸興建分院的消息震撼兩岸醫療界,因為以長庚醫院看病的高效率和處理門診量的管理手法,在台灣私人醫院已經無人能出其右,一旦登陸大陸勢必更加所向無敵,不過也因為長庚醫院是以「市場經濟法則」管理醫生看診,王永慶講究成本效益的手法移到攸關性命的醫院管理上,可說是毀譽參半。
走平價路線一天看診二萬五千人
長庚體系目前共有台北、林口、基隆和高雄四個院區,林口長庚排名全台門診量最高醫院,高雄長庚排名第三,至於台北長庚每日門診量保守估計在五千人次以上,基隆長庚也有二千人次以上,總計下來,長庚體系一天的門診量約在二萬五千人次以上,堪稱全台灣最大的私人醫療體系,一年營業額約為二百八十億元,雖然營業額最大,但長庚否認是最賺錢的醫院,因為他們走的是「平價路線」。而目前長庚第五個嘉義分院的興建計畫,正在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報告。
王永慶經營石化業講究以量制價,投資要大才能降低成本,經營醫院也是如此。四個分院一天處理二萬五千人次以上的門診量,由於量大,藥品採購的成本當然比其他醫院低,甚至同業都認為長庚的藥品絕對是選擇最便宜的那一種,一切以成本為考量。除了以量制價外,長庚和醫生之間的「關係」也是全台首創,採取「契約制」,有如計程車靠行一樣。
一般來說,醫院聘用醫生,都會採取底薪加抽成制,醫生一天看幾個病人雖然會影響到收入高低,但由於有底薪,因此中間的差額還不會太大,但長庚可就不同。長庚的醫生完全沒有底薪,收入完全仰賴每個病人從健保當中扣除的一四七元醫生費,這一四七元醫生費,長庚一毛不拿,全部給醫生,其他的藥品費、檢查費、病房等等,才是醫院的主要收入來源。
教學環境引以為傲
於是,大牌、名醫生有時候一個上午可以看上五、六十個病人,還在建立「長期顧客」的小醫生就辛苦了。對於長庚這種「變相」鼓勵醫生「拚業績」的管理方式,很多醫界同業難以苟同,經常批評長庚醫生,可以用不到三分鐘的時間看完一個病人,目的就是多賺些醫生費。
對於外界的批評,長庚認為,這不是對與錯的問題,而是一種良性競爭。醫生和病人的最直接關係無非就是要藥到病除,只要病能好,和花多少時間看病沒有直接關係,況且一位花很長時間看病的醫生,不代表醫術就好,看診快更不代表醫術差,長庚以美國醫界慣用的「契約制」的目的是在形成良性競爭,要醫生彼此競爭,提升醫術。
不過讓長庚最引以為傲的是,雖然和醫生的關係是採取「契約制」,但長庚除了加強醫療環境外,在教學環境上也很強,長庚大學可以讓醫生教學相長,對培養年輕一輩的醫護人才也具有正面意義。
衛生署反對到大陸投資醫院
成立於民國六十四年的長庚醫院,第一個分院是台北長庚,當年的興建成本是每個病床只要一百六十萬元,現在籌備中的嘉義分院,每個病床的費用已經大幅提高到三百萬到三百五十萬元。而計畫中的大陸分院,預估每個病床的費用不超過十萬美元。
提到大陸投資案,王永慶的大陸之行,雖然已經與福建省政府及寧波市政府分別簽訂海滄及梅山島石化區投資意向書,而且不排除兩項投資案同時進行,不過據了解,長庚醫院的投資計畫腳步反而更快,總投資金額在三億美元以上,目前長庚醫院正在積極評估中,要在北京、廈門及福州三地中,選擇一地興建為醫療城。
大陸當地提供長庚醫院興建醫療城的土地都在一百公頃以上,而且都免費供應,王永慶認為極具投資誘因,興趣高昂。不過行政院衛生署對長庚醫院這項投資案並不贊同,衛生署認為如果長庚醫院還想再擴大規模興建分院,可以在台灣就近投資,沒有必要跑到大陸去,衛生署持反對意見,是否會對這項投資案有所影響,值得密切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