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積極推動二類股的同時,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日前由副總裁李彬凌領軍,在台北召開新加坡上市說明研討會,強力促銷新加坡第一級及 SESDAQ 股市,但因正值台北二類股即將掛牌運作的敏感時刻,該說明會刻意低調進行,不過,從事積極邀請相關業者與會的企圖心來看,新加坡交易所來勢洶洶,此行確有與台灣金融市場「搶人」的意味。
新加坡證交所副總裁兼上市部主任黃吉良指出,就今年二月底止,新加坡證交第一級股市及 SESDAQ 掛牌的四二五家上市公司中,外國公司即占了七十五家,比率為一八.一%;而就外國企業與新加坡企業的市值相較,七十五家上市外國企業的總市值達到一一七八.八六億元新加坡幣,約占新加坡股市總市值的二八%,顯示新加坡股市不但開放且歡迎外國企業掛牌,新加坡的投資大眾對外國企業也頗有偏好。
這些到新加坡掛牌的公司,主要以香港企業二十九家為最多,其次包括東南亞各國、大陸、澳洲、日本、歐洲,也不乏到新加坡掛牌上市的例子,至於台灣,也有不少公司到新加坡掛牌, 這些具台資背景的企業包括了亞細亞陶瓷( ASCeramics )、東亞科技( Eastern Asia Tech )、和通投資控股( Hotung )、 奐鑫控股( Huan Hsin )、 美德向邦醫療( Medtecs )及旺旺控股(WantWant )等。
至於新加坡與台灣股市相較,有哪些較好的條件值得台灣企業到新加坡掛牌呢?黃吉良表示,相較於其他國家,新加坡的上市條件以靈活及彈性稱著。以第一股市而言,共區分為三種上市審查標準,其中,甫修訂的第三種標準,非但對資本額不設限,甚至目前公司是否賺錢也不是考量的條件,只要公司發展性,且按發行價計算發行市值達到八千萬新加坡幣時,即符合申請上市條件,而去年新加坡網路電話 Mediaring 公司,即是按此項標準獲准上市。
另外,相較於台灣目前二類股長達四年集保制度,新加坡股市在售股限制規定上,門檻也相對寬鬆,其中,第一級股市的主要股東在上市前六個月內,所有股均限制售股,但上市後六個月,比率降為原股份的五○%;至於與台灣二類股相似的 SESDAQ 部分,主要股東在上市的第一年所有股份均限制售股,第二年則降為原股份的五○%,比起台灣長達四年的集保期,企業主在新加坡上市的籌碼彈性運用空間更大。
除了上市門檻寬、條件靈活具彈性外,企業選擇新加坡上市的另一項優點,在於同時也可在美國那斯達克掛牌。李彬凌表示,對於一些有意進軍美國那斯達克的高科技公司而言,可選擇先在新加坡上市籌集資本,在亞洲建立商業模式待成熟後再進入美國市場,另外,對於商業模式已成熟,足以進入美國市場者,也可同步在新加坡證交所及美國那斯達克上市,如此一來避免上美國那斯達克市場乏人問津的窘境,更可同時進入美國和亞洲市場,提高流動性、股票價值降低上市成本, 去年掛牌的 Chartered Semiconductor 和新年掛牌的 ST Assembly Testervices 等兩家公司,都是同時在新加坡與那斯達克上市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