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貿易組織(WTO)的部長級會議在美國西岸的西雅圖舉行,沒想到卻引發美國自越戰以來最嚴重的街頭抗議暴動;不要說外國人沒想到,我看連美國人都沒想到會變成這個樣子。
特別是年輕的一代,搞不懂自己存在的原因和生活的目標,因此一受到外在的動刺激,情緒便很容易被掀起來。過去這種情況比較常見於 super-bowl (超級杯美式足球)決賽後的徹夜狂歡,最後通常都以暴亂失控收場,但是程度仍不及於這次反WTO的抗議。
相對於台灣社會,由於普遍都有拜拜的共同信仰,家庭制度的維繫力量仍在,加上大部分年輕人都有升學的壓力,雖然這不一定是正確的價值觀,但是仍有努力的目標,所以比較不會發生這種情況。
WTO本來是由美歐等經濟強國所主導成立,沒想到最大的受惠者美國本身卻出現這麼強的反對聲浪。平心而論,美國國內的聲音是相互矛盾、有衝突的。像美國的農業幾乎是全世界最有效率的農業,她的農產品出口到任何國家,沒有一個國家的農業抵擋得了。但是美國一方面要求其他國家開放農產品市場,另一方面又擔心落後國家出口便宜的產品到美國市場,打擊美國的國內企業,造成勞工失業的問題。
WTO這種組織或協定,是不可能滿足每一個人的,只有妥協、各退一步,才會讓整個世界更好。美國目前的失業率是歷年來的新低,顯然在開放國內市場後,本國企業調整適應的情況不錯才對。只要在國際分工的架構下,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台灣最近也有一件事和WTO扯得上關係,就是行政院通過農發條例,將開放非自耕農也可以購買農地,甚而引發農委會主委辭職的風波。
台灣政府最大的憂慮是萬一中共打過來,或是封鎖台灣海峽的話,糧食的供應絕不能出差錯,所以即使農業生產效率低落,還是不敢輕言放棄。但是我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應該還有其他可行的替代方案,絕不會只有自給自足這麼一條單行道而已。我要強調,雖然台灣有戰略的考量,但是不能過度偏頗,政府還是要有全面的評估,這樣的代價是不是太大了。
台灣的土地價值十分極端,要嘛貴得離譜,要不就便宜得沒人要。生產事業的經營者也因為土地成本太高,而無法繼續在台灣經營下去;電子產業能生存得很好,是因為電子業最重要的資產是人,而高素質的人才所能發揮的效益可以 cover掉較高的土地成本。不過未來當電子業的高成長成為過去式的時候,還是會面臨土地成本過高的問題,甚至也得遠走國外才能繼續經營。
產業如此,一般的住宅也是貴得嚇人。年輕夫妻想要在市區買一棟公寓,得不吃不喝地工作十幾年才買得起,而土地太貴使得企業的工廠無法在台灣生存而外,又造成失業率提高;失業率一高,工資水準一定不會好,又會延長年輕人背負房貸的時間。如果農地能夠釋放出來,讓台灣的地價降到一個合理的水準,這些現象也許不會消失,但是會緩和許多。
根據統計,台灣農業用土地的收入大約只有土地價值的千分之一,假設每一坪農地只能生產價值一元的作物,但是它的價格卻值一千元,如果我們用銀行定存利率五.五%計算,農民把地賣了,把錢放在銀行收利息、什麼事都不用做的報酬率,是辛苦耕種一年所得的五十五倍。這麼一比,就可以清楚了解現況的荒謬了。
台灣土地的另一個問題是,土地開發過度集中在少數地區,這使得都市的生活品質、環保、交通等問題相當嚴重。這個現象也普遍發生在亞洲國家,原因是經濟成長太過快速了。
歐美等國家的大都市也有本身的問題,但是歐洲大城市的發展起碼都有好幾百年的歷史,美國也至少花了幾十年;城市緩慢的成長,使得這些問題發生的速度沒有那麼快,政府有足夠的時間來慢慢解決。但是二、三十年前,亞洲都市與歐美都會的差距大到不知道該怎麼形容,不過才二十年的時光,兩者的距離已經拉近到不太容易區分的地步,這卻是亞洲都市付出沉重的代價所換得的繁榮。
由於城市的基本建設要花很長的時間,但是城市的成長太快,以致都市的硬體建設來不及跟著成長,居民及政府也忙著發展經濟而來不及顧到都市生活的品質。在國外有 eminet domain 的概念,即政府擁有徵收民間土地的權利; 台灣在這方面的觀念及權利就比較弱。
另外法令也不夠清楚、流程不夠透明,不管是造橋鋪路,還是蓋醫院建焚化爐,決策過程不夠透明。這樣會讓存有壞心的人因為可以從中貪污,所以想盡辦法進來做;而清白的好人則怕被人說他貪污,所以不敢做,這樣的工程品質後果可想而知。不過現在的情況應該好一點了。
台灣的房價太貴,房租太便宜了。雖然公司有津貼,我自己還是租房子住,因為太貴買不起;而且租金便宜,又沒有風險,不用擔心地震把房子震倒。我認識的老外幾乎全部都是租而不買。
租比買划算,如果把買房子的錢存定存,拿利息來付房租,大約還可以賺到一~二%的利差。不過有朋友說,房價還漲喔!可是會漲的只有少數地方,跌價的房子更多。
前幾天我和一位經建會的官員談到,台灣土地的稅率很低,大約只有千分之一,美國卻高達一~二%。在美國,如果土地不開發,持有的成本很高;所以這位官員提到未來台灣也會改變政策,提高土地相關稅率;一旦持有土地的成本提高,未來釋出土地的壓力就會加大,土地的價值就會下降。當然這個政策不會那麼快推出的。
農地釋出的最大爭議,可能在於農民會以很便宜的價格把土地賣給有錢人或財團,到最後受益的不是農民,而是財團,這使得貧富益加懸殊。可是我想最近幾年做土地生意的有錢人應該都賠了不少,總不能要他們一直賠下去吧?而且不只灣,大多數國家都有一個觀念很難改變,就是看不起純粹靠土地賺錢的「田僑仔」。台灣三、四十家上市的建設公司如果有新的、較低廉的土地原料可以開發,讓他們買農地開發、建設賺了錢,大家再去買他們的股票,大家就可以享受政策的好處了。
我們有一句話說:「你不喜歡你的臉,總不能把鼻子給切掉吧!」不要因為怕數人賺錢就不走正確的路。當然農地開放要有詳細完整的規畫,過去台灣在這方面做的不夠,我只知道林口新市鎮規畫得還不錯。
此外稅制合理化是必要的。因為土地要有公共設施才會有價值,現在稅率這麼低,等於政府拿老百姓的錢去補貼有錢人,非常不合理。雖然現在部分都會區已經有公設保留地的規定,但是不合理的情況還是很多。
要解決因為土地而產生貧富不均的現象,還有一招,就是台灣人民和政府聞之色變的土地證券化。台灣過去有財神酒店、石門芝麻酒店,和內湖的歐洲共同仕場等幾個土地持分的案子,精神和土地證券化差不多,但是下場都很悲慘,使得台灣幾乎沒有人敢再談這項制度。
在美國, 有REIT(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土地投資信託)這的機構發行土地受益憑證,他們買了很多的土地或住宅區或商業區,再委託專業的業者開發、經營、管理,如果績效不好,可以換掉專業管理人;這樣子,整個社會就可以放心土地不會被少數有錢的財團或個人壟斷,土地增值的利益也可以由多數人分享。過去台灣因為沒有相關的法令基礎,所以土地持分制只能靠合約來維繫,一旦合約不可靠,整個架構就崩潰了。
此外,土地證券化成功的另一個要件,是要有次級市場提供土地憑證交易流通;如果有價證券不能流通,價值就會下跌。美國的REIT就在紐約股市掛牌交易。
台灣人把土地問題看得太嚴肅了,只要把制度建立好,一切放到經濟機制底下運作,情況並不會如想像中嚴重;我想美國人做得到,台灣人應該可以做得更好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