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中小學校長走回講台對不對? P.102

中小學校長走回講台對不對? P.102

拿起書本,走回講台,究竟是校長的榮耀還是負擔?校長應該是學校行政體系的專職長「官」,還是資深的「教頭」?校長若要教書,要教什麼才對?台北縣政府推動國內首創的國中小學校長親自授課的積極腳步,踏出了一大片縣內校長的反彈聲浪,也踏出了教育界對校長角色定位的討論熱潮。

十月十七日,台北縣教育局正式發文給縣內各國民中小學,要求自八十九學年度起,校長及主任每周須授課二至四小時,隨即引來多數校長的反彈。不少校長認為,縣府在做這項決策前,並未徵詢過校長們的意見,也沒有召開過任何公聽會及說明會,僅憑「一紙公文」的通知,就片面調整校長的「工作範圍」,令人有不被尊重的感覺。

十月二十九日上午,台北縣副縣長林萬億應邀參加「板橋區中小學校長會議」時,在致詞中重申縣府推動國中小學校長授課的決心,表示校長進教室上課,既可直接面對面親近學童,也可了解教師上課的難處,藉此與教師產生共同的話題而達到經驗的傳承與交流,為了教育改革,他絕對會「擇善固執」,此項政策將由明年二月起試辦,試辦期間,只要校長不是站在大禮堂對全校師生演講,縣府不會強制上課形式,等到下學年度,校長準備好了,就正式全面實施校長授課。

縣府「擇善固執」 校長大為反彈

林萬億此言一出,更將校長不滿的情緒拉到最高點,部分校長在校長會議中直接砲轟縣府,質疑此項政策不僅不民主、不合法,而且執行層面難度頗高,要校長上課,恐怕窒礙難行。

國光國小校長劉三雄就當場指出,校長與教師的定位有別,國民教育法規定校長為專任行政職,與專職授課的教師不同,縣府不應兩相混淆。

土城國中校長曾瑞城也表示,校長們都當過老師,擁有授課能力,並不怕面對教學的挑戰,但授課方式確實有實際上的困難,例如,國中的英文課每周有五堂,校長上了二堂課,其他的三堂課應該請誰來教?其間的課程銜接和協調若有差錯,將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狀況。

多數校長則大吐苦水,認為行政工作過於繁瑣,外務太多,實在難以分身、抽空上課。這些校長說,國中小學的校長三天兩頭有會要開,就算不用開會,也要隨時應付來訪的家長和地方人士,甚至有些晚上還要應酬,如果貿然排課,不但原本的行政工作做不好,而且勢必要經常調課,課程準備工作和課外輔導也做不好,對學生和級任導師都將造成負面的影響。

更有校長半帶諷刺地說,林萬億是大學教授出身,不了解國中小學的「民情」,所以才會要校長上課﹔中小學校長的工作雖然很辛苦,但在以前至少受到社會大眾的尊重,工作權也有一定的保障,現在要參加遴選,一任校長未必終生校長,而且教師會的權力愈來愈高,相對而言,現在校長的權限是愈來愈低,淪為社會的「弱勢團體」了!

針對校長的地位「每下愈況」,部分北縣中小學校長聯誼會的成員還打算進一步串聯起來,向教育部陳情,請教育部正本清源,還校長一個公道。

教師舉雙手贊成雖然校長的反對聲浪高漲,不過對於校長授課一事,絕大部分的老師卻是舉雙手贊成,學生和家長也多表示樂觀其成。

根據台北縣教育局於十一月初,針對全縣九大學區十八所國民中小學校長、主任及老師所做的問卷調查,在一千七百多份有效問卷中,贊成校長授課者占百分之六十六,不贊成占百分之三十四。

在授課內容方面,四成三的受訪者認為校長可自行就其專長選擇任教科目,三成七的受訪者認為校長應教授其畢業科目或教師登記科目,其他的受訪者則認為校長可教授輔導活動、團體活動等。

教師們之所以贊成校長授課,除了教育專業的考量外,也對校園行政體系沿襲已久的官僚習氣提出批判。板橋文德國小教師吳林山就表示,教學工作並不卑賤,校長都是教師出身,不必要認為教學有損尊嚴,如果校長認為行政工作太忙,連每星期挪出二至四堂課的時間都沒有,那可能是因為「獨攬大權」,不懂得組織運作、分層負責的要領。

吳林山認為,校長並不需要事必躬親,親自主持所有的會議,也不需要親自接見所有來訪的賓客,如果將這些工作分配給各處室主任,校長的行政負擔就可減輕許多。

台北縣教師會理事江益能則表示,由國民教育法來看,無論是行政主任或校長,基本上在接受儲訓或甄選時,都須具有教師資格,因此校長應該是合格的教師,而台北縣政府在八十三年的行政命令中,只同意六十一班以上的學校校長「主持周會,有關講授生活與倫理至少四十分鐘合併於週會實施」。因此校長本來就應該授課,只是長久以來不授課,因循沿襲下,把非法當合法。

不過,對於這種「校長不授課等於保守、既得利益分子」、一竿子打死一船人的說法,也有校長表示強烈抗議。鼻頭國小校長潘慶輝指出,很多校長不僅有在課,有些甚至還名列學科教學專家,只是縣府違反課程原理,排除周會、參觀、懇親、團隊、編訂教材、教學研討等活動,硬性規定只有「拿起書本,走回講台」才是真正的授課與親近學生,才會招致校長反彈。

事實上,在台北縣內,包括光復國中、石門國中、五寮國小、直潭國小等六十六所中小學校長早就有在上課,在這些校長中,並不乏行政與教學皆受讚譽的人,但由於多數校長和主任對授課政策多持反對態度,他們也不便公開支持。據了解,今年年中就有一位國中校長,因為公開表示:「教書大家都會,沒什麼困難的,縣政府要我教,我就教」,結果被其他校長說成是「窩裡反」,在龐大的同儕壓力下,其他校長也就盡量避免公開發表類似的言論。

教學最大 就算總統來訪也要等


對於校長公開指責縣府決策不民主一事,林萬億說,事前未召開公聽會,邀集有校長一起來討論,他承認的確有所疏失,不過關於校長授課的決策,並不向外界所說的「一紙公文」就定案,從今年四月起,他就已經多次在校長遴選公聽會及校長會議中提出來過,在私下場合也和不少校長交換過意見,只是「許多校長不了解改革的列車早就發動了,以為副縣長很忙,沒時間管那麼多,所以收到公文時,才會覺得措手不及」。


「讓校長教書只是教育改革的手段之一,最終的目的是要使中小學的運作回歸教育的本質。」林萬億說,不論是校園社區化、課程本土化、國際化、科技化,社會各界對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教育都有很高的期待,而從師資多元化、教師會合法化、教評會組織的調整、地方政府擬定家長會設置條例、確立校長遴選制與任期制、到推行九年一貫制,都是為了符合社會的期待所做的變革,校長授課只是這些改革中的一環,並不是故意要針對校長的職權範圍來作文章。

教改人士的理念,校長應該是「首席教師」,再加上台灣社會對一校之「長」有一定的信仰,因此林萬億希望校長可以成為未來教育改革的領導者,而校長授課,正是基於這樣的希望而出發的。

根據國民教育法第九條,國民中小學校長應為「專任」。「專」什麼東西呢?林萬億的理解是,教學、研究、行政及社區服務並重。

「過去校長是用選派的,其工作內容也多在配合縣市政府的行政事務,許多校長因為沒有教學,與教師、學生漸行漸遠,而為了應付政治人物和民意代表,也常引來教師和家長的不滿,甚至被批評為『公關校長』或『政客校長』,這是歷史的錯誤。」

林萬億表示,現在校長既然是用遴選出來的,就應該更符合教師和家長的期待,放下以往的「長官」身段,在既有的行政領導能力外,展現資深教師的風範,做好教學研究的工作,引入教育資源,提升學校教學品質,並走入社區,參與廟會、地方文史工作等公益活動,以專業的實力來贏取真正的尊敬。

至於校長所說的行政工作過於繁重、沒有時間上課,林萬億的回應是,大學校長要上課,法院院長要開庭,醫院院長也要開刀、門診,大家都可以排時間表來從事專業的工作,為什麼唯獨中小學校長不行?

「教學研究是本,社交應酬、接待家長、來賓是末,本末不可倒置。」林萬億說,「教學最大,就算是在上課中有總統來訪,也可以讓他等啊!」

在排課節次方面,林萬億認為,技術上都可以克服,校長可以選擇第二專長來教,可以上輔導活動、課外活動、班會等節次較少的課程,如果要上物理、化學、國文、英文等節次較多的科目,也可以和新任老師合上,當作教學示範,一方面讓新老師有學習成長的空間,一方面也可讓學生知道:校長不是只會開會,而且還很會教書。

落實校長行政內閣權 免除不必要的外務

此外,林萬億也提出減少校長「外務」的配套措施:一是在遴選校長的過程中免除人情和政治的壓力,二是落實校長的行政內閣權。

根據國民教育法第十條的規定,校長有權從校內的專任教師中選出適當的主任人選,來輔助其處理校內的行政事務,不過,這個規定後來被教育部的主任遴聘辦法所取代,學校的主任變成是由教育局統一儲訓、指派,導致有些校長與主任不和,無法順利推展校內事務,某些偏遠地區的校長則因找不到主任而有行政壓力過重的狀況。

未來,台北縣的校長可由校內自行選出適當的主任人選,由縣政府負責培訓,以最具效率、默契的行政團隊來推行校內事務。

縣府與校長兩造關於授課與否的爭議,目前以各退一步暫時收場,反對的校長們發現「違法」的說法站不住腳,態度放軟不少,而縣府方面也不再堅持只有上「正課」才算數。

據了解,北縣推動中小學校長授課之後,已經有部分縣市透露可能會跟進。未來的中小學校長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做好時間調配,兼具行政領導、教學研究及社區工作等素養,讓教師、家長們肯定,以在校長遴選中確保獲任,就看各家所下的功夫深不深了!
延伸閱讀
跟孩子一起翻越阿爾卑斯山
跟孩子一起翻越阿爾卑斯山

2015-01-24

阿爾卑斯山下的綠寶石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阿爾卑斯山下的綠寶石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2017-10-12

賞遊台北舊城魅力
賞遊台北舊城魅力

2017-10-17

讓笑容洋溢在亞洲最美的友善城市 - 花蓮
讓笑容洋溢在亞洲最美的友善城市 - 花蓮

2017-08-30

來桃園地景藝術節 探索秘境之美
來桃園地景藝術節 探索秘境之美

2017-08-28